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34550" ["articleid"]=> string(7) "595133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592) "“他的律师是赵铭,专门搞劳动争议的,有点名气。”

顾问补充道,“王总,我们或许可以考虑谈谈和解?

给付一部分拖欠的工资,让他撤诉?

避免诉讼风险和……潜在的舆论影响?”

“和解?

做梦!”

王大伟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给他钱?

那不等于我认错了?

以后每个阿猫阿狗都来告我怎么办?

告!

让他告!

我奉陪到底!

我就不信法院能因为他半夜回了条微信就判我输!”

就在王大伟和他的律师商讨对策时,谢言也没闲着。

在赵律师的建议下,他开始更系统性地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为自己的诉求寻找更广泛的依据和支撑。

类案检索,心里有底:他不再满足于泛泛地浏览法条,而是按照赵律师的指导,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使用更精确的关键词组合进行检索:“微信加班”、“非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举证责任分配”、“加班认定标准”。

他逐一阅读那些判决书,特别是那些最终支持了劳动者诉求的判决。

他将法官的裁判要旨、对证据的采信理由、对“加班”内涵的阐述(如“占用劳动者休息时间进行实质性工作”),都仔细摘录下来,做成笔记。

这些鲜活的案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先例,给了他巨大的信心。

他看到,法律并非僵化,法官也在根据时代变化,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进行更符合实际的界定。

民意与共识的参考:他也注意到,一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类似劳动争议案件,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判决,但所形成的广泛讨论和共识,有时会成为一种背景音,间接促进司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他并非想炒作自己的案子,但他意识到,自己遭遇的并非个例,而是互联网时代下许多打工人的共同困境。

这种共鸣感,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在打一场孤独的战争。

技术固证,确保无误:在赵律师的提醒下,他利用一些可信的第三方存证平台,对自己收集的关键电子证据(如重要的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内容、自动化脚本日志)进行了哈希值存证。

这一步并非诉讼必需,但能在极端情况下(对方质疑证据真实性时)提供一份强有力的技术背书,证明这些"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697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