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34541"
["articleid"]=>
string(7) "595133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582) "间、休息休假、工资支付的相关条款。
他重点研究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其中第九条明确:“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这条规定让他心头一紧又一松。
紧的是,举证责任首先在他,这和他之前的认知一致;松的是,后半句留下了空间——如果他能证明公司掌握着更多考勤、审批记录而拒不提供呢?
他还大量阅读了各地法院,特别是本市中院类似案件的判决书。
他看到有的案例支持了员工的加班费请求,因为证据链完整(如加班申请审批流程+工作成果产出时间);也看到了更多败诉的案例,往往是因为证据不足,仅有打卡记录或聊天记录无法形成闭环,无法证明是在“接受用人单位安排”进行工作。
这些研读让他获益匪浅,但也让他更加头晕目眩。
法律的适用细微而复杂,每一个用词,每一个证据的关联性,都可能影响最终判决。
他感觉自己触摸到了门槛,却始终隔着一层专业的薄雾,看不清全貌。
自己上手?
风险太大。
万一在法庭上说错一句话,提错一个法条,可能满盘皆输。
必须找专业律师。
他在法律服务平台上筛选,看简历,看专长领域,看用户评价。
最终锁定了几位擅长劳动争议的律师,一一发送了咨询邮件,附上了案件的基本情况和自己的核心证据清单。
回复最快的是一位名叫“赵铭”的律师。
他的简历显示其曾在劳动仲裁委工作过多年,后转为专职律师,处理过大量类似案件。
邮件里的语气冷静而专业,直接点出了几个关键点:微信加班认定的难度、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及工资拖欠与加班费诉求的策略组合。
他建议面谈。
谢言预约了时间,带着他整理好的厚厚一摞材料,走进了赵铭律师所在的律师事务所。
办公室简洁干练,一如赵律师本人。
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眼神锐利,说话语速不快,但句句切中要害。
他仔细翻阅了谢言带来的材料,特别是那些标注了时间的微信聊天记录"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697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