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34533" ["articleid"]=> string(7) "595133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544) "的消息,用红色高亮标出。

并在每条下面简要注明这条指令对应的具体工作内容、所需工时(他根据经验估算,并附上后续完成的工作文件作为证明)、以及它如何侵占了个人休息时间。

“致命”的“收到”:他特别将那次凌晨两点的“收到”及之前的任务布置消息单独拎出来,截图放大。

他翻到了那次任务最终完成并提交的邮件记录,时间显示是次日早上十点,证明这项工作的确是在深夜接到并必须在非工作时间完成的。

程序运行日志:他打开那个自己编写的微信自动化脚本的后台日志。

日志冰冷而客观地记录着每一次脚本启动、检测到特定关键词(如“谢言”、“立刻”、“处理一下”)、以及自动回复“收到”的全过程。

他截取了凌晨两点左右的那次运行记录,时间戳精确到毫秒。

这不再是模糊的“自愿回复”,而是被逼无奈下的技术应对,是加班指令客观存在的间接强证。

辅助证据——邮件与工作成果:公司邮箱里,塞满了各种工作邮件,同样充斥着非工作时间的痕迹。

他同样筛选、导出、标注。

那些深夜发出的需求邮件,凌晨收到的修改意见,他都一一对应保存。

还有最终的工作成果——他完成的设计方案、代码、文档——这些文件的创建时间、最后修改时间,许多都深更半夜,无声地诉说着他是如何被无情地撕碎休息时间的。

寻找盟友——潜在证人: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开了几个关系稍近、同样苦加班久矣的前同事(已经离职的)和个别仍在职但同样被拖欠工资的同事的微信。

他的信息发得小心翼翼,只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必要时,为其被要求超时工作的情况作证。

回应寥寥,多数是沉默,或委婉拒绝:“谢哥,不是不帮你,实在怕惹麻烦…”、“王总那人你知道,我们还想在这行混…”…现实冰冷,他理解,但并不意外。

他将这些沟通记录也保存下来,即使不能作为直接证人证言,也能侧面反映公司的整体氛围和王大伟的为人。

这个过程耗时数天,枯燥、繁琐,甚至一次次撕开那些疲惫和愤怒的记忆伤疤。

但谢言做得极其专注,甚至带着一种冰冷的快意。

每一个文件"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697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