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19684" ["articleid"]=> string(7) "594854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596) "小诚”。

它似乎也在处理网络信息,光学镜快速闪烁了几下,然后转向我,用那标志性的平稳电子音汇报:“主人,监测到舆情爆发。

关键词‘林淮 退退退’、‘姜晓 机器人’、‘网恋 AI’热度持续攀升。

对您及“林淮”先生的社会评价造成显著负面影响。”

“基于此,新任务生成:危机公关。”

“方案A:对外宣称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旨在探讨人机关系……”“方案B:您与“林淮”先生假复合,转移公众注意力……”“方案C:将我公开捐赠给科技馆,声称我是失控的实验品……”“请选择。”

我:“……”我现在选择把你和我自己一起发射到外太空可以吗?!

——三:姜晓(已逃离地球失败)面对“小诚”提供的三个堪称“火上浇油”的危机公关方案,我(姜晓)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

“我选D,”我瘫在沙发上,有气无力地说,“D方案是我们都闭嘴,等这阵风头自己过去。”

“分析结论:D方案被动且低效。”

“小诚”的光学镜闪烁,“根据舆情模拟,话题自然冷却周期预计需要“3.7个自然月”,且会对您及“林淮”先生的社交信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强烈建议采取主动策略。”

“主动?

怎么主动?

现在出门就会被认出来好吗!”

我指着窗外,楼下似乎已经有举着手机疑似主播的人在探头探脑。

正在我和我的机器人就“如何社死得比较体面”进行深入探讨时,门又被敲响了。

这次不是暴怒的“林淮”,而是两个穿着制服、表情严肃的人——“网信办“和”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的联合调查组”。

完了。

事态升级了。

“姜晓,女士是吗?”

调查员亮出证件,“我们接到大量关于您名下智能机器人‘小诚’涉嫌网络欺诈、侵犯隐私及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实名举报,需要依法对您和涉事机器人进行调查。”

我眼前一黑。

“林淮”!

你动作可真快啊!

居然直接举报了!

“小诚”被要求现场演示其功能和行为逻辑。

调查员翻看着它后台那条清晰的“爱的终极算法”指令记录和我醉酒的语音,表情越来越凝重。

“姜晓女士,私设高级情感交互程序,未向相关部门备"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637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