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13994" ["articleid"]=> string(7) "5947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808) "惊讶逐渐变成感动和沉思。

有一位年轻人看完展览后,走到我面前。

红着眼圈说,“以前我对艾滋病患者有很多误解,总觉得他们很可怕。”

“今天看了你的照片,我才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

“都是有血有肉、渴望生活的人,是我错了。”

还有一位大妈拉着我的手说。

“孩子,你做了一件大好事。

让我们了解了这些可怜人的生活。”

“以后我再也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了!”

看着人们的反应,我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成就感。

我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摄影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纷纷表示愿意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一些企业也主动联系我。

希望能和我合作,开展更多关于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活动。

在摄影展的影响下。

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个群体。

理解他们的痛苦和不易。

歧视和排斥的声音逐渐减少。

我也因此成为了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志愿者。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艾滋病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偏见。

我开始收到来自其他患者的邮件。

感谢我为他们发声,也有人询问如何参与项目。

最出乎意料的是。

一位制药公司代表看了展览后联系我。

表示愿意提供有限的资金支持我将项目继续下去。

随着项目影响力的扩大。

我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但与此同时。

我也开始收到一些恐吓信和恶意评论。

称我在“美化艾滋病”。

甚至有人质疑我感染的原因并非救助他人。

而是“有不检点行为。”

这些攻击一度让我十分沮丧。

但此时的我已经不是刚刚确诊时脆弱绝望的苏然。

我学会了面对偏见。

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在林医生的建议下。

我决定将摄影项目扩展为一本图文集。

更全面地记录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

我采访了更多患者。

倾听他们的故事。

用镜头捕捉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认识了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年轻人。

他们从出生就携带病毒。

却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健康成长。

我认识了老年感染者。

他们面临着双重歧视。

即因年龄而被忽视,又因感染而被排斥。

我还认识了许多像王静"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616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