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08662" ["articleid"]=> string(7) "5946846"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442) "块存信用社,25块当日常开销(租了间离农机局10分钟路程的小平房,月租4块;早饭1毛、晚饭2毛,一个月9块;修农机垫付零件钱约6块),剩下10块“投资”——买技术书、改善生活。

用3张工业券在百货大楼买了台二手“熊猫”半导体收音机(45块),能听新闻和农机技术讲座;又花3块买了双军绿色胶鞋,鞋底厚防滑,修农机不怕机油溅、不怕扎脚。

光靠工资攒钱太慢,下班后我在菜市场旁摆了个小摊,帮乡亲修喷雾器、脱粒机这类小农机——一来多赚点钱,二来积累口碑,以后办农机站,他们就是第一批客户。

刚开始没人来,我就坐小马扎看技术书,有人好奇就免费检查小毛病。

慢慢的,找我修东西的人多了,大家都夸我手艺好、收费低。

第一个月摆摊就赚了30块,不仅补了日常开销,还攒下了买备用零件的钱。

真正的转折点,是修好了公社张书记家的拖拉机。

那年夏收,张书记家的拖拉机坏了,要拉化肥,找了好几个修理工都没修好。

有人推荐我,说“县农机局的沈建国手艺好”。

张书记让司机接我过去,我检查出是变速箱齿轮磨损,从工具箱拿出备用齿轮,半小时就换好。

张书记拉着我的手连声道谢,给了我20块钱,还说“以后公社农机有问题都找你,我跟李局长说算加班”。

这20块相当于半个月工资,更重要的是,我跟张书记搭上了关系,为后续办农机站铺了路。

从那以后,我的生意更火了,公社的农机抢修能赚不少,张书记还介绍其他公社的人找我,我成了县城小有名气的“农机神医”。

王家的人再也没找过我,偶尔听说王秀莲改嫁了,嫁给一个大她十几岁的老光棍,我毫不在意——我不是原主,对她没有半分感情。

到1985年底,我攒了500多块钱,还托赵组长帮忙,花750块买了辆二手“东方红”拖拉机(全新的要1200块还得凭票,这台八成新很难得)。

有了拖拉机,跑乡下抢修更方便,还能帮乡亲拉货,一趟收10块钱,赚得更多了。

4 办农机站,活成自己的靠山1986年春天,农机局传来个好消息:国家鼓励个体户发展"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97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