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03737"
["articleid"]=>
string(7) "594594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582) "军事、实业、格致等实用之科;其三,广开招贤之门,于沿海通商口岸张贴皇榜,征召那些虽无科举功名,却精通西学西艺、或有办实业经验之人才,一经核实,破格擢用。”
这些建议,系统而具有可操作性。
光绪如获至宝,立刻下旨执行。
尽管过程中仍有守旧派嘀咕“用夷变夏”、“重利轻义”,但在慈禧默许和光绪的坚持下,一条条新的育才、选才通道被艰难地打开。
严复、詹天佑等一批较早接触西学的人才,开始被提拔到关键岗位。
**第四重困难,则来自意想不到的民间阻力。
**变法并非总是受到欢迎。
修建铁路,民众疑为破坏风水;开采矿藏,怕惊扰山神龙脉;编练新军,征兵筹饷加重负担;甚至剪辫易服等尚未提上日程的设想,也已引起恐慌流言。
**底层社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 同样构成了变法的现实障碍。
“皇上,直隶等地有乡民聚众,阻挠勘探矿苗,打伤了官差。”
消息传来,令人头痛。
处理好,劳民伤财;处理不好,激起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苏清梦建议借鉴后世的一些方法:“皇上,或许可加强宣导?
利用新办的《官书局汇报》(类似官报),解释新政利弊,说明开矿筑路乃为富强国家,最终利民。
同时,对于受影响百姓,给予切实补偿,或以其地入股,令其共享其利?
办事官员亦需谨慎选派,避免简单粗暴,激化矛盾。”
光绪叹道:“也只能如此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诚哉斯言。”
他越发觉得,“珍妃”的思路总是能跳出旧有框架,提供新的解决角度。
这场维新变法,就在如此艰难曲折中,一步步向前推进。
每一条新政谕旨的颁发,每一个新衙门的设立,都伴随着无数的争吵、博弈、妥协与斗争。
紫禁城内,光绪与苏清梦(珍妃)常常深夜密议,分析形势,调整策略。
瀛台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苏清梦始终站在光绪身后。
她是他最隐秘却最信任的顾问,用超越百年的宏观历史认知和碎片化的现代知识,帮他甄别人才,分析利弊,规避风险,设计制度。
光绪帝,这个历史上悲剧的囚徒皇帝,在巨大的压力、有限的支持和“珍妃”这盏奇特明灯的指引"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8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