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03736"
["articleid"]=>
string(7) "594594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524) "拖延观望,有的搪塞敷衍,有的甚至私下联衔上奏,以“民情汹汹”、“地方困顿”为由,请求放缓新政。
“皇上,两江、湖广等地推行新学堂的奏折,语多含糊,只说要‘体察民情,循序渐进’,实则拖延。”
光绪看着各地的回复,眉头紧锁。
**中央权威的失落,地方势力的坐大,** 在变法中暴露无遗。
苏清梦想到后世的“东南互保”,深知这些疆臣的能量。
她建议道:“皇上,强压恐适得其反。
或可施以恩威并济?
对其本人多加赏赐慰勉,允其在新政中保留一定自主之权,但同时,可派钦差大臣实地督查,或令其将推行情况定期专折奏报,使其知朝廷时刻关注。
对于推行得力者,不吝嘉奖;对于拖延塞责者,则需严旨切责,甚至考虑更易人选?”
这又是一剂融合了现代管理学的药方。
光绪采纳后,效果虽非立竿见影,但确实逐渐撬动了一些督抚的态度,尤其是当慈禧透过李莲英放出“老佛爷看着呢”的口风后,各地的推行速度明显加快了不少。
**第三重难关,也是最根本的,是人才的极度匮乏与思想的根深蒂固。
**废除八股,固然打破了思想枷锁,但旧式文人除了四书五经,一无所知;新式学堂刚刚筹建,远水难救近火;懂西学、通实务的人才凤毛麟角。
且数千年的封建伦理观念,绝非几道诏书就能改变。
“华夷之辨”、“重农抑商”、“君子不器”等旧思想,仍在社会各个层面顽固地存在着。
“皇上,筹建海军衙门,需精通航海、造船、外交之才;兴建铁路,需懂工程、测绘、管理之人;开办银行,需通晓金融、会计之士……如今各处皆喊缺人,竟有无人可用之叹!”
光绪对着各地求才的奏章,发出了和历史上所有改革者同样的感慨。
**教育改革的长周期性,与变法急需见效的迫切性,** 形成了尖锐矛盾。
苏清梦对此早有思考:“皇上,此为百年大计,急不得。
但当务之急,可分几步:其一,重金礼聘外围洋教习、工程师,虽费用高昂,却可解燃眉之急,并令其教授中国学生;其二,扩大同文馆规模,并立即选拔聪颖子弟,分批次速成派遣出洋留学,所学皆需"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8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