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03734"
["articleid"]=>
string(7) "5945946"
["chaptername"]=>
string(7) "第9章"
["content"]=>
string(2562) ",来自朝堂之上的明枪暗箭。
**以刚毅、徐桐、荣禄为首的顽固守旧派,虽暂时因慈禧态度微妙转变而不敢公然抗旨,但阴奉阳违,阻力无处不在。
光绪下旨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他们便操纵御史言官,上折痛陈“废弃祖宗成法,士子离心,国本动摇”;光绪欲设京师大学堂,他们便在经费、用地、师资上百般刁难,拖延时日;光绪要派遣宗室子弟出洋游学,他们便散布谣言,说出洋者“将被洋人挖眼剖心,用以做药”,吓得无人敢去。
“皇上,刚毅等人今日又在朝堂上指桑骂槐,说‘变法乃汉人之利,满人之害’,煽动旗人反对。”
苏清梦通过光绪的心腹太监,得知朝堂动向,忧心忡忡。
**帝后权力的微妙平衡,满汉矛盾的深层痼疾,** 成为变法最大的隐形枷锁。
光绪脸色铁青,将手中的朱笔狠狠掷于案上:“这帮蠹虫!
只知抱残守缺,鼠目寸光!
国家都快亡了,还只顾着一己之私,一族之利!”
愤怒之后,却是深深的无力。
他虽有皇帝之名,但经过政变,羽翼已被剪除大半,政令出不了紫禁城并非虚言。
苏清梦沉吟片刻,道:“皇上息怒。
其症结,一在‘利’,二在‘疑’。
或可尝试分而化之?
对于位高权重者,或许可明升暗降,给予虚衔厚禄,削其实权;对于中下层官员,可许以新衙署职位,使其知变法则有进身之阶,而非绝其仕途。
至于满汉之防……或许可强调‘强国保种’,变法乃为保大清江山,保所有人生计,而非独厚汉人?”
光绪闻言,沉思起来。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朝政建议,而是带着现代政治博弈和统战思维的策略。
他依计而行,一方面提拔了一些较为开明的满汉官员(如袁世凯,此时仍需笼络),另一方面对极端守旧派如刚毅等,则多以“咨询旧制”、“编纂典籍”为名,使其远离权力核心。
过程依旧波折重重,每一步都如同在泥潭中跋涉。
**第二重困难,是地方督抚的阳奉阴违。
**中央的诏令颁发下去,到了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封疆大吏手中,往往被打了折扣。
他们久历官场,老奸巨猾,看不清慈禧的真正意图前,绝不轻易表态站队。
有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80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