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01465" ["articleid"]=> string(7) "594571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8章" ["content"]=> string(2581) "普·斯塔克的民主设计理念。”

这番话一出,现场许多设计师都点头赞同。

林风提到的这两位是法国设计界的泰斗,他能够准确引用,证明他对设计史有深入研究。

马修的脸色变得难看:“你在转移话题!”

评审委员会主席接过话筒:“请双方冷静。

我们会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在结果出来前,奖项暂缓颁发。”

下场后,林风立即联系国内的工作室团队,让他们将所有设计过程记录发来。

同时,他激活了之前兑换的真相洞察技能,开始分析马修·杜兰德的动机。

结果令人惊讶:马修最近设计生涯陷入低谷,急需 publicity(公众关注)。

他选择林风作为目标,可能是因为林风是新人,看起来容易欺负。

“想拿我当垫脚石?”

林风冷笑,“那就看看谁踩谁吧。”

第二天,设计界的各大媒体都在头条报道了这起“抄袭风波”。

大多数人持观望态度,但也有一些西方媒体带有偏见地暗示“中国设计师常涉嫌抄袭”。

林风没有急于辩解,而是仔细研究马修提到的那篇论文。

在真相洞察技能的帮助下,他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马修论文中的核心概念,其实最早来自一位不太知名的巴西设计师!

更令人震惊的是,马修在论文中没有适当引用来源,几乎是赤裸裸的抄袭。

林风立即让团队搜集证据,同时联系上了那位巴西设计师的后人。

三天后,评审委员会召开听证会。

马修·杜兰德带着律师团队,气势汹汹地到场。

林风只身一人,但带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

“林先生,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委员会主席问道。

林风站起身,不慌不忙地说:“主席先生,各位委员。

我今天不是来为自己辩护的,而是想向大家展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抄袭。”

他打开文件夹,展示了一系列对比图:“杜兰德先生指控我抄袭他的论文概念,但事实是,他的论文概念本身就不是原创的!”

林风展示了马修论文与那位巴西设计师早期作品的对比:“请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概念、结构甚至部分表述都惊人相似,却没有适当引用来源。”

他又展示了巴西设计师后代提供的证明信件:“更令人遗憾的是,当"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72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