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01304"
["articleid"]=>
string(7) "594569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996) "顶的光门,被拆成零件。
境外资金链断裂。
三家关联企业高管被捕。
有人喊冤。
说他们只是做功能性饮料。
可法院公布的证据太硬。
脑波操控数据。
活体实验记录。
还有五百三十七个被标记为“可塑性A+”的普通人。
他们不是用户。
是实验品。
我站在法院台阶上。
风吹得眼睛发涩。
手机响了。
是全国人大法工委。
“你的《神经干预产品管理条例》草案,通过初审了。”
“最快半年,全国施行。”
“以后,任何公司想采集脑波数据,必须经过三级伦理审查。”
“用声波、光频、药物诱导意识状态?”
“直接入刑。”
我挂了电话。
没笑。
这不该是胜利。
我妈死了。
周冉还在做噩梦。
那些被接入过“光门”的人,很多人再也分不清现实和幻觉。
这不是破案。
是止损。
我成立“认知安全研究所”。
租了间小办公室。
第一件事:建“灵醒受害者心理重建计划”。
第一个来报到的,是小舟。
她剪了短发,手腕上的纹身疤淡了。
“我来当志愿者。”
她说,“教孩子画画。”
“不是画光门。”
“是画害怕、孤单、生气。”
她带一群受过影响的孩子做艺术疗愈。
有个男孩总说“光里有爸爸”。
小舟没否定他。
只问:“那你现在,想不想爸爸回来?”
男孩哭了。
原来他爸早离婚走了。
“光”只是他不敢说出口的想念。
画展那天,叫《我曾相信的光》。
展厅中央,是她最大的一幅画。
画里,光门缓缓关闭。
门缝里,漏出齿轮和电线。
标题写着:“真正的觉醒,不是看见幻觉。”
“是看清自己为何需要它。”
媒体围着她采访。
她对着镜头说:“我曾经宁愿活在假的光里。”
“因为现实太黑了。”
“但现在我知道——”“黑,才是正常的。”
“光,得自己点。”
我站在角落。
没上前。
有些路,得自己走完。
陈野也变了。
调任“新型犯罪调查组”组长。
办公室从警局三楼搬到了科技犯罪中心。
他桌上,摆着两样东西。
一把旧枪。
和一本《认知神经科学导论》。
有天我加班到凌晨。
研究所的灯快灭了。
我摸到保温杯。
还是热的。
打开一看。
洋甘菊茶。
我最爱的口味。
抬头。
他站在门口。
夹克没脱。
“你落下的。”
他"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71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