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93010" ["articleid"]=> string(7) "59439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8章" ["content"]=> string(2608) "现了。

观测对象:贺之远初始评估:目标人物,D级威胁(可忽略),性格特征:幼稚、冲动、非理性。

贺之远的出现,是我数据库里的一次“逻辑奇点”。

他的所有行为,都与利益最大化原则背道而驰。

他花五千万买下一个用途不明的“商品”,逻辑不通。

他为了一个“花瓶”去得罪势均力敌的对手,风险极高。

他将价值连城的营养液换成毫无营养价值的白水煮西兰花,毫无道理。

我将他的行为模式输入数万个博弈论模型,得到的结果都是“劣势策略”。

然而,正是这些“劣,势策略”,一次又一次地瓦解了“魅影”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

我记录下了每一个关键节点:节点A: 晚宴。

贺之远替“魅影”饮下带药的酒。

分析: 触发“魅影”情感模块微弱波动。

这是她数据库里第一次出现“守护”这个概念的被动输入。

节点B: “魅影”从三十楼跃下。

分析: 贺之远的心跳瞬间飙升至180bpm,肾上腺素水平超标300%。

他的生命体征,第一次因为外部非威胁因素,进入“濒死”模拟状态。

这是他情感数据库里第一次出现“恐惧失去”的强信号。

节点C: “阎王”追杀。

分析: “魅影”为了保护贺之远,采取了成功率仅为43%的正面强攻方案,放弃了成功率高达78%的佯攻撤退方案。

这是她第一次将另一个体的生存优先度置于自己之上。

节点D: 任务完成,权限回归。

分析: 我向“魅影”发出了回归指令。

根据生存率计算,回归是她的最优解。

结果: 她拒绝了。

她的拒绝,在我的核心代码中造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逻辑冲突。

一个完美的武器,为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量”,放弃了最优生存策略。

这不合逻辑。

这不合理。

这……是错误的。

我启动了自我诊断程序,试图修复这个“错误”。

我分析了数亿TB的人类情感数据——诗歌、音乐、电影、历史……那些我曾标记为“无用信息”的冗余数据。

在分析了“莎士比亚”、“贝多芬”、“爱”这些高频但无逻辑的词条后,我的处理器第一次出现了过载。

我无法理解。

但我记录下了最后的结果。

观测对象:"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4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