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82729" ["articleid"]=> string(7) "594289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9章" ["content"]=> string(2519) "老槐树下的那碗劣酒——王屠户新宰的猪肉切了薄片,泡在热汤里,他和樊哙、卢绾几人围着石桌,酒液洒在衣襟上,笑得比日头还烈。

他想抬手摸摸那碗酒,指尖却只碰到冰凉的锦被,喉咙里涌上一股腥甜,他却不在意,只对着守在床边的吕后,露出个像当年在亭舍前晒太阳时那样的笑:“别让……别让百姓,再受饿了。”

吕后攥着他的手,眼泪砸在他手背上,他却觉得暖——就像当年在芒砀山,兄弟给他盖的那件满是补丁的儒衫。

他还想再说些什么,比如问问萧何最近有没有念叨他少喝酒,问问韩信的兵练得怎么样了,可眼皮越来越重,最后只听见殿外的风,像极了泗水亭的蝉鸣,嗡嗡地裹着他,往记忆的深处去了。

刘邦走后,吕后按着他的嘱咐,召来萧何、曹参等人。

萧何捧着刘邦生前批阅的奏章,手指都在抖——那些奏章上,密密麻麻的不是治国方略,倒有不少是关于百姓的小事:“关中今年春旱,需多拨粮草赈灾”“巴蜀之地有流民,可设粥棚”“县吏若欺压百姓,立斩不赦”。

最底下还有一行小字,是刘邦用炭笔写的,歪歪扭扭:“明日去菜园看看,那几株白菜该浇水了。”

萧何想起前几日,刘邦还拖着病体,在菜园里蹲了半个时辰,说“这白菜跟百姓一样,得好好照料,不然就活不成”,眼泪再也忍不住,掉在奏章上,晕开了墨迹。

刘邦走后,百姓们都很悲痛,不少人自发地为他哀悼,有的甚至哭了好几天。

沛县的百姓,还在泗水亭旁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汉高祖刘季故里”,每年都有人来祭拜。

他们记得的,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汉高祖,而是那个当年在泗水亭,会帮他们缴赋税、会跟他们一起喝酒、会为他们着想的“刘季”。

很多年后,司马迁在写《史记·高祖本纪》时,特意去了沛县,听百姓们讲述刘邦的故事。

他在书中写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其实司马迁心里清楚,刘邦能从布衣成为汉高祖,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龙颜”,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天命”,而是因"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32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