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77531" ["articleid"]=> string(7) "594210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590) "但她的眼神和语气,总让林默感觉像是在听一个下属汇报“收到指令”,而非一个母亲在思考如何让儿子更快乐。

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那他今天的状态,对下周的奥数冲刺班有帮助吗?”

或者“您今天用的那种游戏,能锻炼他的逻辑思维吗?

如果有效,我可以买一套在家里让他定期练习。”

林默逐渐意识到,沈女士并非认为他的治疗手段有问题。

恰恰相反,她可能认为这种“心理会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高级的“维护和优化工具”。

就像她为儿子挑选最好的营养品、最贵的私教课一样,林默的诊所,也不过是她为打造“完美儿子”这件终极作品所选择的又一个专业“车间”而已。

她并不关心儿子在这里是否获得了情感上的慰藉或人格上的成长。

她只关心这个“工具”是否能有效地“校准”儿子的状态,消除“厌学”、“分心”、“情绪波动”这些不良指标,让他能更持久、更高效地回到她预设的那个“完美”轨道上运行。

每一次会谈后,她或许都会仔细“盘问”儿子:今天医生跟你玩了什么?

说了什么?

哪种方法让你感觉…嗯…“状态”更好?

她甚至可能直接使用“状态”这个词,而非“感觉”。

然后,她会将这些信息吸收,转化为她下一步“督导”的依据。

林默几乎能想象出那幅画面:沈俊辉回到那个一尘不染、安静得令人窒息的家,沈女士立刻迎上来,不是问候,而是评估。

她会仔细观察儿子的表情、举止,试图从他身上解读出本次“维护”的效果。

然后,她会更加变本加厉地巩固那些被认为“有效”的模式,同时更加警惕和无情地压制任何可能出现的、“偏离轨道”的苗头。

她可能会说:“林医生说你今天游戏时有点着急?

这说明你的情绪控制还需要加强,遇到意外情况要保持绝对冷静,这才是成大事的素质。”

或者:“那个小鸟的故事?

寓意是好的,说明努力才能成功。

但你更要看到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来,这是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明天之前看完。”

她不是在治愈儿子,而是在利用林默的治疗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监控和校准工具,进一步收紧套在沈俊辉身上的枷锁。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18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