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76534"
["articleid"]=>
string(7) "59417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2672) "我却冷静许多:“或许只是出于礼貌的例行公事。”
但心底那一丝疑虑却挥之不去。
是因为周景深?
还是因为我上次在读书会上的发言,被那位王总提及?
机会似乎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露出了苗头,但陷阱往往也伪装成机会的模样。
我将名片仔细收好,决定暂时观望,绝不冒进。
然而,市场的试炼却比我预想的来得更快。
我持仓的那支生物科技股票,之前一直小幅上涨,让我初尝甜头。
然而,就在讲座后第二天,该公司突然被爆出核心临床试验数据存在争议的丑闻。
消息一出,股价断崖式暴跌,短短一小时,我的浮盈全部蒸发,还出现了不小的亏损。
看着屏幕上刺眼的绿色数字,我的心脏骤然收紧,手心沁出冷汗。
虽然这只是我投资组合中很小的一部分,但第一次直面如此剧烈的亏损,恐惧和慌乱还是瞬间攫住了我。
“割肉止损?”
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尖叫。
“再等等?
万一反弹呢?”
另一个声音又在犹豫。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离开电脑屏幕,倒了一杯冰水灌下去。
冷静,徐金生,必须冷静。
我回想起课程上学过的止损原则,复盘购买这支股票的初衷——是基于对行业前景的看好和技术面分析,而非这次爆出的丑闻。
我迅速查阅了大量关于该事件的即时分析报告和专业论坛的讨论。
观点分歧很大,有认为公司彻底玩完的,也有认为市场反应过度、存在错杀可能的。
恐惧源于无知。
我再次默念这句话。
我不能被情绪左右,必须基于尽可能多的信息做决策。
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的研究和判断,我最终决定:持仓观望,但不追加投资。
设定一个更低的止损线,如果跌破,无条件卖出。
理由是丑闻真相未明,公司基本盘并未完全崩溃,恐慌性抛售可能创造了非理性的低点。
做出决定后,我反而平静下来。
关闭交易软件,不再时刻盯盘。
该上课上课,该看书看书。
等待结果的过程煎熬无比。
股价在低位持续震荡。
几天后,事件出现反转,有独立第三方机构初步审查认为数据争议并非故意造假,而是统计方法差异所致。
股价应声强劲反弹,不仅收复失地,还创出了新高。
我在一片恐慌"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17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