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76521" ["articleid"]=> string(7) "59417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3章" ["content"]=> string(2578) "请。

11 书香遇知音周景深发来的地址位于城市一片闹中取静的文化街区,是一家会员制的私人书店咖啡馆。

门脸不大,招牌低调,推门进去,却别有洞天。

暖黄的灯光,满墙的原木书架,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香和旧纸张特有的醇厚气味。

我到得稍早,服务生引我到一个靠里的半开放区域,几张沙发随意围合,已经有三四个人在了。

周景深赫然在列,他正侧头与一位老者低声交谈,看到我,立刻起身迎了过来。

他今天穿了件深蓝色的羊绒衫,衬得人格外温润儒雅。

“徐女士,很准时。”

他微笑,然后自然地为我引荐,“这位是秦老,历史学家,也是这家店的老板。

秦老,这位是我邻居,徐金生女士。”

被称为秦老的老者精神矍铄,目光睿智,笑着向我点头:“欢迎欢迎,景深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

随意坐,别拘束。”

另外两位,一位是戴着黑框眼镜、气质知性的年轻女性,周景深介绍是某大学的文学博士,叫林薇;另一位是穿着休闲西装、看起来精明干练的中年男人,是某投行的高管,姓王。

人员比我想象的少,但层次显然不低。

我压下心头一丝细微的局促,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坐下。

话题正在围绕着一本最近畅销的科幻小说展开,讨论其背后的社会学隐喻。

林薇博士观点犀利,王先生则更侧重其反映的经济模式假设,秦老偶尔插话,引经据典,视角宏阔。

周景深更像是话题的引导者和调和者,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又不至于争论过度。

我安静地听着,偶尔被问到看法,便谨慎地表达一两点基于自己认知的理解,不多言,但力求言之有物。

我注意到,周景深会很自然地在我发言后,用一两句话提炼或肯定我的观点,让我不至于冷场。

话题不知不觉从科幻转到了近代经济史,又跳到了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新书。

谈到“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时,我结合最近课程上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坚持一个错误的选择,并非因为看不到更好的未来,而是过于恐惧失去已经拥有的、哪怕并不那么好的现状。

这种心理锚点,在投资和……很多人生决"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517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