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54152" ["articleid"]=> string(7) "593588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7章" ["content"]=> string(2606) "人震惊:李林甫与安禄山确实密谋废立,且宫中确有内应——正是玄宗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

“高力士看似忠谨,实则早已与李相勾结。

他提供宫中情报,帮助李相掌握陛下动向。”

吉温道。

张瑄难以置信:“高将军侍奉陛下数十载,为何如此?”

吉温冷笑:“因他看出安禄山势大,想为自己留后路。

且李相答应事成后保他权位。”

更令人震惊的是,吉温还透露:那晚真正指使窃取金匮的并非陈希烈,而是太子的人!

太子早知金匮秘密,想获取证据反制李林甫,不料行动失败,反而让陈希烈背了黑锅。

“太学生请愿确是东宫策划,但散发揭帖详细叙述案情的却是高力士的人!”

吉温道,“高力士想借此挑起李相与太子的争斗,自己好从中渔利。”

张瑄终于明白,这场风波背后竟是多方势力在博弈:李林甫与安禄山图谋废立;太子试图自保并反击;高力士左右逢源;杨国忠则想趁机取代李林甫的地位...带着这些惊人内情,张瑄再次面圣。

玄宗闻奏后,沉默良久。

最终,玄宗作出裁决:李林甫罢相,改任虚职;安禄山罚俸三年,但仍保留节度使职;高力士罚闭门思过三个月;太子受诫勉;杨国忠接任右相。

这个看似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实则留下了巨大隐患。

安禄山未受实质惩罚,反而更添怨恨;杨国忠上台后,对李林甫旧党大肆清洗,朝政更加混乱。

张瑄虽官复原职,但见朝局如此,心灰意冷,不久上书请辞。

辞官那日,李泌来送行:“中丞何必归隐?

朝中正需您这样的直臣。”

张瑄长叹:“真相虽明,但正义未伸。

李相、安帅、高力士等人仍在位,大唐危机未解啊。”

李泌目光深远:“中丞放心,泌必继续努力。

只望他日天下有变时,中丞能再度出山,匡扶社稷。”

离开长安那日,墨夷明忽然出现——他那晚竟从安府脱身,一直暗中保护张瑄。

“中丞欲往何处?”

墨夷明问。

张瑄望着远方:“先回故乡,然后...或许周游天下,看看这大唐江山。”

墨夷明笑道:“某愿相伴左右。”

<二人策马东去,身后长安城渐行渐远。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426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