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50364"
["articleid"]=>
string(7) "593537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428) "雕花的木质家具显然有些年头了,但保养得很好。
壁炉上方挂着一幅油画肖像,画中的女子穿着淡紫色的旗袍,眉眼温婉,嘴角含着一抹羞涩的笑意。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手中拿着一本《拜伦诗选》,与林初夏发现信件的那本一模一样。
"那就是婉清。
"老人注意到林初夏的视线,声音里充满柔情,"1949年她随家人从上海迁来本市,我们是在大学图书馆认识的。
那时她是外语系有名的才女,我是建筑系穷学生..."老人名叫沈皓然,如今已八十高龄。
他娓娓道来那段尘封的往事,声音平静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1950年代的大学校园,沈皓然对周婉清一见钟情。
为了接近在图书馆看书的她,他每天提前去占座,却整整一个月不敢搭话。
最后是通过讨论济慈的诗集,两人才开始相识。
1957年大学毕业后,婉清因家庭成分问题被下放农村,皓然放弃了留校机会主动申请同行。
<1962年,两人在农场简陋的宿舍里结婚,只有几位好友参加。
皓然用捡来的废旧木料做了一套家具,婉清用红纸剪了喜字贴在窗前。
"文革期间,我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
婉清每天站在批斗会场外等我,就为了在我被押解经过时能看我一眼。
有一次她偷偷塞给我半块馒头,被看守发现,推倒在地...那时她正怀着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老人哽咽了一下,"孩子没保住。
"1980年,皓然平反返校任教,婉清也回到大学图书馆工作。
他们以为苦难终于结束,开始计划迟来的蜜月旅行——去婉清梦寐以求的斯特拉斯堡。
"1985年4月18日,也就是写这封信的第二天,我约她在图书馆见面,打算正式向她提出斯特拉斯堡之旅。
但她迟迟没有出现..."老人闭上双眼,痛苦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绝望的时刻,"后来我才知道,她在来见我的路上遭遇了车祸...那本应该带在身上的《拜伦诗选》,沾满了她的鲜血..."林初夏早已泪流满面:"所以...她从未读过这封信?
"沈皓然摇摇头,目光投向壁炉上方的肖像:"她永远不知道斯特拉斯堡的约定。
这些年"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41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