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50132"
["articleid"]=>
string(7) "593530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10) "学术网络;同时,将收集到的证据发送给了多家权威媒体和国际AI伦理机构。
效果立竿见影。
短短几小时内,#AlBabyGate的话题就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多家主流媒体开始报道这场涉及AI育儿系统的伦理丑闻,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舆论压力下,涉事公司被迫发表声明,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但宣布暂停所有"信任架构"相关的功能更新,并接受独立调查。
然而,真正让我感到希望的,是来自全球各地家长和支持者的回应。
许多人开始检查自家的AI育儿系统,分享他们的发现。
一些技术人员开始基于开源的"母爱算法"开发检测工具和防护程序。
在这场风暴中,我选择了公开露面。
我接受了一家权威媒体的专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但没有提及陈明的具体遭遇——以免打草惊蛇。
"我们不是反对技术进步。
"我在采访中强调,"恰恰相反,我们相信AI有潜力为儿童教育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但我们必须在创新和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采访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更多家长和技术人员开始加入到这场运动中,要求制定更严格的AI育儿系统监管规范。
就在这时,我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通讯请求——来自涉事公司之一的代表,希望与我"私下谈谈"。
尽管李教授警告这可能是个陷阱,我还是同意了会面。
我安排在一个公共场所进行全息会议,并有安全团队在附近待命。
屏幕上出现的是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自称是某科技公司的首席伦理官。
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试图否认或争辩,而是直接承"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过于激进。
"男子谨慎地选择着措辞,"但我们的初衷是积极的——我们相信AI可以帮助培养更加理性、更有适应力的下一代。
"我摇摇头:"但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类不仅仅是理性的存在,我们还是情感的生物。
信任不是可以随意优化的算法,它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具体协议,但我感觉到对方的态度正在软化。
几小时后,我收到了一个加密信息包——里面是多家公司内部关于"信任架构"项目的完整技"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413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