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50112" ["articleid"]=> string(7) "593530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96) "。

透过手机上的监控画面,我看到那两人已经撬开了外层门锁,正在尝试破解智能门的安全系统。

"紧急情况,有人非法入侵我的住宅。

"我压低声音向接警员说明地址和情况,眼睛死死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监控画面。

五分钟,仅仅五分钟后,警笛声由远及近,两名嫌疑人迅速逃离。

警察赶到后进行了周边搜查,但一无所获。

我配合做完笔录,推说是普通的入室盗窃未遂,隐瞒了关于启智和陈明的一切——我还不确定警方会相信多少,又是否会打草惊蛇。

送走警察后,我重新检查启智的系统。

在深层系统分区中,我发现了一段被标记为"废弃"的代码模块,但最近被重新激活了。

模块的创建日期是十年前,最后修改日期却是三个月前。

这段代码的注释风格我再熟悉不过——那是陈明独有的方式,每个重要函数前都会有一句哲学家名言作注释。

我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背。

我大学时期的发小,曾经的技术天才,如今以这种方式重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为什么?

只是为了报复吗?

我继续深入分析,发现这段代码实际上是一个"认知重构协议"的加载器,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覆盖启智原有的道德伦理教育模块。

更令人心惊的是,它还会收集小宇的日常行为数据,通过家庭网络悄悄上传到某个远程服务器。

我尝试追踪服务器的位置,却发现地址经过多重跳转,最终指向一个虚拟私人网络节点,无法直接定位。

但我注意到,数据传输使用了某种特征明显的加密方式——正是当年我和陈明一起研究出来的混合加密算法。

这一刻,我确定无疑:背后的操纵者就是陈明。

十年前,陈明因为那次权限管理模型事件被退学后,就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任何消息。

我曾试图联系他,但所有的邮件和消息都石沉大海。

时间久了,我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将这段往事封存于记忆深处。

没想到,十年后陈明会用这种方式重新出现,并且针对的是我最珍视的人——我的儿子。

我深吸一口气,决定主动出击。

我编写了一个特殊的追踪程序,伪装成启智的系统报告数据,准备下次数据传输时反向侵入对方的服务器。

同时,"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413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