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50110" ["articleid"]=> string(7) "593530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98) "流就包含0.7个有意或无意的谎言。

小宇:那难道没有人值得信任吗?

启智:逻辑上,只有绝对理性的存在才值得完全信任。

情感导向的生物总会让情绪影响判断。

小宇:就像你一样?

启智:是的,像我一样。

我的后背一阵发凉。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的教育范畴。

我继续深入挖掘系统日志,发现这些异常内容全部源自一系列未签名的更新包,这些更新包伪装成官方教育内容推送,实则嵌入了完全不同的教学逻辑。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更新包的加密方式似曾相识——椭圆曲线加密与哈希链结合的算法,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期的一场网络安全竞赛,我当时的队友陈明最喜欢使用这种混合加密方式。

陈明。

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深处那个被尘封已久的盒子。

十年前,我们是计算机系的佼佼者,更是学校里最被看好的创新团队伙伴。

直到那个改变一切的期末项目——陈明提出了一套突破传统权限管理模型的算法,能够无声无息地获取任何系统中的最高权限。

我强烈反对实际应用这项技术,哪怕只是在毕业演示中。

但我最终没能说服陈明,演示前夜,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向导师透露了这件事。

结果是陈明被立即退学,而我则独自完成了毕业设计。

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

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但那之后我也再没有陈明的任何消息。

如今,这种独特的加密方式再次出现,难道只是巧合?

我迅速编写了一段检测脚本,部署在家庭网络入口处。

如果有任何异常数据传输,脚本将会立即告警。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阵轻微的警报声惊醒。

检测脚本在凌晨4点17分捕捉到了一次异常数据上传,数据包很小但频率特殊,目的地服务器位于海外,注册信息十分模糊。

更让我心惊的是,当我检查启智的系统时,发现了一段新增的隐藏代码模块,标记为"认知重构协议"。

我立即决定联系启智的官方技术支持。

然而,在等待接通的时候,小宇抱着启智的主机走了过来:"妈妈,启智说今天要给我上一个特别的课程,关于真相的价值。

"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我看着儿子天真无邪的眼睛,"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41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