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33031" ["articleid"]=> string(7) "593198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18) "卷云纹绕了整整三圈,每一圈的弧度都一模一样,跟她八岁那年趴在爷爷膝头看的草稿,分毫不差!

各位读者,您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跟长辈的温馨瞬间不?

可能是奶奶给你缝的布偶,可能是爷爷带你钓的第一条鱼,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哪怕过了十几年,一碰到相似的物件,就能瞬间勾出来。

苏晚此刻就是这样,眼前突然浮现出爷爷的样子:老爷子戴着老花镜,镜片厚得像酒瓶底,把她抱在膝头,膝盖上摊着一张白纸,手里握着支铅笔,笔尖在纸上划得 “沙沙” 响。

“晚晚你看,” 爷爷指着纸上的纹路,声音慢悠悠的,带着襄阳本地的软口音,“这龙首得圆,不能尖,尖了就不是曾国贵族用的东西;卷云得绕三圈,少一圈就差了辈分。

咱襄阳的郭家庙,可是曾国的故地,这些纹路里藏着老祖宗的规矩哩。”

那时候苏晚还小,听不懂什么 “曾国”“贵族”,只觉得爷爷画的龙首很可爱,伸手就在纸上涂了个小黑点,把龙眼睛给挡住了。

爷爷没生气,反而笑出了满脸褶子,用粗糙的手掌摸了摸她的头:“咱晚晚给龙点睛,这纹路就活了。”

现在想来,爷爷当年哪是随便画画?

那草稿上的每一笔,都藏着他对文物的心思。

“晚晚?

发啥愣呢?

这残片有问题?”

旁边的同事小张凑过来,手里还拿着块刚清理好的瓷片。

苏晚赶紧把残片往回挪了挪,摇摇头:“没、没啥问题,就是觉得这纹路有点眼熟。”

她想跟小张说 “我爷爷当年画过同款纹路”,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 她知道,中心里不少人觉得 “民间研究者的东西不算数”,师傅就常说 “振山叔是个好人,可他那些草稿没经过考证,当不得真”。

她怕说了,会被当成 “拿爷爷贴金”,更怕追问下去,会挖出爷爷不为人知的过往 —— 万一爷爷当年真的跟古墓有牵扯,她该怎么面对自己手里的修复活?

整个上午,苏晚都心不在焉。

清理残片时,好几次差点用错工具;写鉴定报告时,盯着 “民用青铜器残片,无特殊研究价值” 这行字,笔尖悬在纸上半天落不下去。

直到中午吃饭,她看着食堂里的青菜豆腐"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356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