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19634" ["articleid"]=> string(7) "592984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546) "一无所获。

他似乎特意现身,只为送上那份无声的感谢,然后再次隐入人海。

《无名者》的成功带来了资金和支持,林薇决定完成周墨云未竟的事业——寻找那些散落民间的《无名者》系列画作,为它们建立一个永久的家。

这个过程艰难而漫长。

有些画作已经被毁,有些流落海外,有些被私人收藏家珍藏而不愿示人。

林薇组建了一个小团队,追踪每一条可能的线索。

在寻找画作的过程中,她发现了更多周墨云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位百岁老裁缝记得周墨云曾为他画过肖像,只为换取为贫困学生做十套校服的承诺;上海的老档案里记载着周墨云匿名捐赠的画作,款项用于支援抗日活动;南京的老城区,仍有老人记得那位“奇怪的画家”免费教穷孩子画画...“他从未停止创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林薇在项目日志中写道,“艺术于他,从来不是名利,而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来自一位日本收藏家。

他在战争年代曾与周墨云有过一面之缘,珍藏着一幅从未面世的《无名者》系列画作——《守望者的眼睛》。

画面上只有一双眼睛,透过某种缝隙向外张望,眼中既有恐惧又有希望。

收藏家讲述了这个故事:1943年,周墨云冒险画下了一位在阁楼中藏匿犹太难员的比利时神父的眼睛,并将画作交给地下抵抗组织,最终帮助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情况的关注。

“他说真正的艺术不应该挂在画廊里被赞美,而应该走入黑暗深处,点燃一盏灯。”

日本收藏家感慨道。

经过两年努力,林薇团队找到了《无名者》系列的23幅作品中的17幅。

她在南京一处古朴的老建筑中建立了“无名者艺术纪念馆”,不仅展示周墨云的作品,还专门设立空间纪念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无名者。

开幕当天,人潮涌动。

在众多参观者中,林薇注意到一位由年轻女子推着轮椅的白发老人。

她走近时,老人抬起头来,那双眼睛与《守望者的眼睛》中的神父惊人相似——历经沧桑却依然清澈。

女子微笑道:“我祖父想亲自来看看。

他说他认识这些画。”

老人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年轻时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335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