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16889"
["articleid"]=>
string(7) "592929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684) ",又卷起细小的涟漪。
风吹过来,带着河泥和青草的气息。
她发尾的卷儿晃了晃,蹭到我的肩膀。
我侧头看了她一眼。
她也在看我。
6阳光落在戒指上,暖得像是能渗进皮肤。
我们沿着河岸慢慢走,谁都没说话,脚步踩在石板上,节奏一致得像多年前就走惯了这条路。
转过桥头,巷口那辆采访车停在那里,挡住了书店的门。
车门打开,周临走出来,西装笔挺,领带打得一丝不苟。
他身后跟着两个人,一个扛着摄像机,一个拿着话筒。
镜头直接对准了我们。
“城市情感观察项目。”
拿话筒的女人笑着说,“我们想记录一些老城里的真实故事。”
周临看着我,嘴角微扬:“听说你最近也有了新生活,正好一起聊聊。”
我没吭声。
沈昭轻轻碰了下我的手背,往前一步,推开了书店的门。
“既然是做记录,那就从真的开始吧。”
她说。
她走进店里,打开柜台抽屉,取出一个牛皮纸袋,封面上是铅笔写的字:《城市记忆录·初稿·陈砚》。
日期是五年前的春天。
摄像机镜头跟着她移动。
她把纸袋放在桌上,慢慢打开,一页页摊开手稿。
纸张泛黄,边角有茶渍,角落画着一只猫,蹲在茶馆屋檐上,尾巴卷着。
一页背面写着“冬至修招牌”,另一页角落标注“谷雨海报用这个色调”。
记者低头翻看,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都是你……保留下来的?”
她问。
沈昭点头:“每年他都会带一叠草图来,说给书店换个节气氛围。
我没扔过任何一张。”
周临站在门口,声音还稳:“创作本就存在共鸣,不能说谁影响了谁。”
“那你解释一下,”沈昭翻到一页设计图,指着右下角的签名和日期,“这份‘城市公共空间记忆重构’的原始方案,为什么比你在国外获奖的作品早了整整两年?”
摄像机转向他。
“而且,”她继续说,“你获奖答辩时提到‘灵感来自京都一条老街’,可这份手稿里的节点布局、动线设计、材质标注,连排水沟的位置都一样。
你抄的是数据,不是感觉。”
周临没动,但额角渗出一点汗。
记者抬头看他:“周先生,您当时提交的原创声明里,没提过参考来源吧?”
他张了张嘴:“这……属于创"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326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