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16516"
["articleid"]=>
string(7) "5929206"
["chaptername"]=>
string(7) "第9章"
["content"]=>
string(2434) "总资金影响’,只盯着单只票的跌幅,难怪会乱加仓。”
正说着,老周拿着一份打印好的财报走了过来:“小夏,正好你在,我给你找了份XX生物的最新季报,你可以对照‘基本面止损’的要点,看看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比如这里,‘研发投入同比降30%’,但公司说‘新药即将获批’,这就矛盾了——新药研发最烧钱,投入砍了这么多,获批概率肯定低,这就是典型的‘基本面造假信号’。”
小夏接过财报,跟着老周的指点一条一条看:净利润下滑、资产负债率升到65%、应收账款增加……每一条都对应着李姐笔记里的“基本面止损点”。
她越看越庆幸自己及时卖了,要是再扛下去,说不定会像ZZ传媒一样出大问题。
接下来的几周,小夏成了办公室里的“学习狂”。
每天下班回家,她都会花两个小时看李姐的交易笔记,跟着学“怎么看财报关键数据”“怎么画均线图”;周末还会主动找老周请教,老周也乐意教她,给她推荐了《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等基础书籍,还教她用免费软件回测数据。
有一次,小夏看到一只“XX消费”的票,股价从20元跌到18元,同事说“跌了10%,可以抄底了”。
但她按照“双止损法则”分析:首先看基本面,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增长5%,资产负债率40%,没有监管风险,基本面没问题;再看技术面,20日均线是19元,股价虽然跌到18元,但没跌破前期低点17.5元,而且成交量在缩小,说明资金没大规模出逃。
她没急着买,而是先跟李姐、老周讨论。
李姐说:“这票基本面没问题,但技术面还没企稳,最好等它回到20日均线以上再考虑。”
老周补充道:“而且它是消费股,现在是消费淡季,业绩可能会受影响,不如等中报出来再看。”
小夏听了他们的建议,把“XX消费”加入自选股观察。
两周后,这票果然继续跌到17元,还跌破了前期低点,她更加庆幸自己没冲动买入。
又过了一个月,小夏觉得自己掌握得差不多了,打算用1万“试水仓”买一只“XX科技”的票。
她先研究了公司的财报:净利润连续三个季"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325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