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08404"
["articleid"]=>
string(7) "592808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3章"
["content"]=>
string(2331) "谅,”他继续说,眼中含着泪水,“而是因为我们承载的仇恨已经太多了。
失去了晓晓后,我们又恨了十年——恨那些女孩,恨学校,恨司法系统,最后恨你。
这种仇恨没有带晓晓回来,只让我们更加痛苦。”
晓晓的母亲接话:“我们决定用晓晓的名义设立一个反霸凌基金会。
帮助那些经历类似痛苦的孩子。”
他们起身离开前,最后说:“如果你有机会假释出狱...我们希望你能为这个基金会工作。
不是作为杀手,而是作为警示。”
他们离开后,我独自在会见室坐了很久。
防弹玻璃上映出我的脸——既不是当年的陈默,也不是完全变成女孩的复仇者,而是某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复仇不是终点,原谅也不是。
真正的终点也许是理解——理解痛苦的普遍性,理解暴力的徒劳,理解生命之间深刻的联系。
回到囚室,我拿起允许携带的纸笔,开始写下我的故事。
不是为媒体炒作,不是为自我辩护,而是作为一个警示,一个关于爱如何扭曲成仇恨,痛苦如何传递痛苦的案例。
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终于能清晰地回忆起晓晓的面容——不是她死去的那天,而是她活着时的样子:阳光下眯起眼睛的笑脸,专注听音乐时的侧脸,谈论梦想时发亮的眼眸。
还有那块胎记——我曾经觉得它破坏了她的完美,但现在明白它正是她的一部分,使她独特,使她坚强,使她在面对嘲弄时依然能保持尊严。
写完最后一页,我望向窗外。
监狱高墙外的天空湛蓝,一只鸟自由地飞过。
我想象晓晓在那片天空的某处,终于学会了弹《梦中的婚礼》,在某个没有欺凌、没有仇恨的地方。
而我在这里,背负着罪孽与领悟,继续活着。
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恶魔的故事。
这只是一个关于爱和失去,暴力与救赎,以及人性复杂性的故事。
而就像所有真实的故事一样,它没有真正的结局,只有下一个篇章的开始。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295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