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06007" ["articleid"]=> string(7) "592739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44) "学生,现在我们有的成了老师,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工程师。

我们一直记得您,也记得您给我们拍的照片。

这是我们现在的照片,想让您看看,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老郑拿着照片,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把新照片和旧照片放在一起,看着那台老式相机,突然明白,有些记忆虽然会随着时间褪色,但那些藏在照片里的师生情,却会像陈年老酒一样,越品越香。

而老相机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记忆碎片里的回响,提醒着他,曾经的付出,早已在孩子们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1. 旧毛衣里的毛线李阿姨有个箱子,里面装着十几件旧毛衣,都是她年轻时给丈夫和孩子织的。

毛衣的颜色各不相同,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有的已经洗得发白,却依旧叠得整整齐齐。

李阿姨说,这些毛衣里藏着她最珍贵的记忆,每一针每一线,都牵着过去的时光。

1980年,李阿姨和丈夫刚结婚,住在筒子楼里,冬天没有暖气,窗户缝漏风。

眼看寒冬要到,李阿姨攥着攒了半个月的粮票,去供销社换了三斤藏青色毛线。

每天晚上,丈夫在灯下写材料,她就坐在旁边,借着同一盏台灯织毛衣。

毛线很硬,扎得手指生疼,她就把手指在温水里泡一会儿,擦干了继续织。

有次丈夫半夜醒来,看到她还在织,心疼地说:“别熬了,冻不着我。”

她却笑着摇头:“织完你就能穿上了,比棉袄暖和。”

那件毛衣织了一个月,除夕那天终于收尾。

丈夫穿上时,领口有点紧,袖口却长了半寸,可他还是笑得合不拢嘴,在筒子楼里转了一圈,逢人就撩起衣襟炫耀:“我媳妇织的,暖和!”

后来儿子出生,李阿姨的毛线筐更满了——春天织薄线的开衫,秋天织夹绒的背心,冬天织厚款的套头衫。

儿子三岁那年得了肺炎,夜里发烧,她就把刚织好的鹅黄色毛衣裹在儿子身上,自己抱着他坐在床边守了一夜,毛衣上的毛线沾了汗,结成了小小的绒球,却成了她心里最踏实的印记。

去年冬天,儿子从国外回来,行李箱里特意装了一件李阿姨织的灰色毛衣——那是他上大学时穿的,袖口已经磨破了边。

“妈,我在国"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288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