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06001" ["articleid"]=> string(7) "592739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482) "里装着老伴年轻时给她买的第一套绣线,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老伴的字迹:“等咱们退休了,一起绣完《百鸟朝凤》,挂在新房里。”

李奶奶摸着绣线,突然红了眼。

她重新把绣绷支起来,每天坐在窗边刺绣,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绷面上,把她的白发染成浅金色。

有天,胡同里来了个收老物件的商人,看到绣绷上的凤凰,眼睛一亮:“老人家,您这绣品我出五万块买,您看怎么样?”

<李奶奶头也没抬,手里的绣花针依旧穿梭:“这不是卖的,是我和老伴的念想。”

商人不甘心,又加到八万,李奶奶还是摇头:“当年他为了给我买这套金线,在工厂里加班了三个月,这绣品里的每一针,都藏着他的心意,多少钱都换不来。”

今年春天,《百鸟朝凤》终于绣完了。

李奶奶把绣品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又把老伴的照片摆在旁边,轻声说:“老头子,咱们的活干完了,你看,多好看。”

风吹过窗纱,带动绣品轻轻晃动,金线绣的凤凰仿佛要从布面上飞出来,而那些藏在针脚里的思念,也随着时光流转,在旧宅中静静流淌,从未消散。

13. 档案馆里的手稿年轻的档案管理员陈默,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旧档案,给泛黄的纸张编号、归档。

这份工作枯燥又单调,直到他在整理1950年的农业档案时,发现了一叠用毛笔写的手稿。

手稿没有封面,纸页边缘已经发脆,字迹却工整有力,标题是《家乡水稻种植改良手记》。

手稿的作者叫周明远,记录了他从1948年到1952年,在老家试验改良水稻品种的过程。

里面详细写了播种时间、施肥量、病虫害防治方法,甚至还画了水稻生长周期的草图。

有一页手稿上沾着褐色的污渍,旁边写着:“1951年夏,连日暴雨,试验田被淹,连夜抢救秧苗,虽损失大半,仍有三亩存活,甚幸。”

陈默越看越着迷,他顺着手稿里的地址,找到了周明远的老家——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里的老人听说他来打听周明远,都围了过来:“周先生啊,当年要是没有他,咱们村早就饿死了!”

老人说,建国初期粮食短缺,周明远放弃了城里的工"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288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