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604169"
["articleid"]=>
string(7) "592685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5章"
["content"]=>
string(2480) "的风,像一首长长的歌,飘在山南的夜空里。
我睁开眼,看见窗外的月亮很圆,月光落在唐卡上,落在经卷上,落在塑料珠子上,也落在我的眉心——眉心的智慧眼在亮,掌心的药师佛暖意还在,经卷里的酥油还在发暖,转经筒的声音还在响。
我想起十三岁那年,第一次对着文殊唐卡观想,心里满是杂念;想起十五岁那年,帮阿爸通气脉,气总卡在腰上;想起十八岁那年,在藏医学院摸草药,把秦艽当成羌活;想起二十五岁那年,在纳木错湖帮卓嘎奶奶观想,她睁开眼时的欢喜;想起现在,帮姑娘放下执念,她眼里的笑意——原来这么多年的观想之路,不是在“求佛”,是在“修己”;不是在“看见佛”,是在“成为佛”——成为那个能帮人解执念、能帮人通气脉、能帮人治病痛、能帮人种善因的人。
红帽喇嘛说过,修行是“渐次”的,像青稞从种到收,要经过雨的淋、风的吹、太阳的晒;观想也是“渐次”的,从观想唐卡的形,到观想经卷的字,到观想气脉的流,到观想空性的静,再到观想无量寿的善——一步一步,像爬扎叶巴寺的台阶,每一步都有风景,每一步都有收获,每一步都离“净土”近一分。
现在,每天清晨,我还是会对着两尊唐卡磕三个头,还是会翻开《无量寿经》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会观想文殊菩萨的智慧眼、药师佛的朱砂红。
只是现在的观想,不再执着于“看见”什么,而是执着于“给予”什么——给予病人草药的治愈,给予迷茫的人观想的指引,给予身边的人善念的温暖。
就像《无量寿经》里说的“广植德本,布恩施惠”,把自己变成一颗青稞籽,落在土里,长出青稞,喂饱别人;把自己变成一炷藏香,燃起来,熏染别人;把自己变成一卷经,念起来,照亮别人。
有次阿爸问我:“扎西达瓦,你现在算不算‘修成’了?”
我摸着他的手,他的手还是那么暖,像以前给我塞蜜蜡念珠时一样。
我笑着说:“没修成,也修不完。
修行像青稞地,今年收了,明年还要种;观想像藏香,今天燃了,明天还要点;善念像纳木错湖的水,今天流了,明天还要淌——只要人"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283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