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596013" ["articleid"]=> string(7) "592511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1章" ["content"]=> string(2542) "导语:我叫沈星辞,生于筝声裹着晨光的晨,曾 “死” 于琴音骤停的夜。

我重新碰古筝弦那刻,申城落了场细雪,凉得像母亲倒在展演后台那天的风。

可我得先把故事讲完,不然没人会记得 —— 那年樱花道上,苏念抱着贴满申城天际线的琴盒,笑着递来《梁祝》谱时,她指尖的温度,是怎么融开我攥了三年的冰。

1我叫沈星辞,十六岁,申城星河中学高一学生,书包上挂着母亲留下的银质琴键挂坠。

母亲曾是 “浙派古筝” 非遗传承人,我十二岁获 “长三角青少年民乐邀请赛” 金奖,可如今,我连古筝弦都不敢碰 —— 母亲倒在展演后台的画面,成了我跨不过的坎。

每天我都提前半小时避开早高峰地铁,就怕撞见背乐器的人、听见民乐。

这天进地铁站,见穿汉服的女生抱琵琶,我赶紧躲到站台另一侧,手心被挂坠攥得发疼。

到学校,同桌林溪早等在教室门口。

她是我发小兼邻居,递来校园音乐节宣传单:“民乐社缺人,你要不要……”“不要。”

我打断她,把宣传单塞进抽屉底层,那里面已堆了好几张类似的纸,我故意把课本翻得很响,盖住她没说完的话。

课间操,我躲去顶楼消防通道写题,楼下突然传来古筝版《渔舟唱晚》—— 母亲最常教我的曲子。

手指瞬间僵住,笔尖戳破纸张,母亲咳着帮我贴指甲片的模样涌上心头。

我捂住耳朵往通道深处缩,直到没了琴声,胸口仍闷得发慌。

午饭时,校篮球队队长陈野来找我。

他是我发小,拎着两份盒饭:“林溪说你又躲这儿了,别总憋着……”“吃饭。”

我接过盒饭,扒了两口没味道的米饭。

陈野默默把我碗里的胡萝卜夹走,像从前我练琴晚,他来陪我吃饭时一样。

放学我绕开 “知音琴行”,橱窗里那架古筝的真丝琴罩,和母亲的太像。

我盯着砖缝快步走,直到看不见琴行招牌才松气。

走到樱花道,陈野追着篮球跑来,身后跟着转学生苏念 —— 她抱着贴有申城天际线贴纸的小提琴盒。

苏念捡球时,我瞥见她琴盒里的《梁祝》乐谱,那是母亲曾带学生排练过的曲子。

我攥紧挂坠想逃,苏念却已起身朝我走来。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268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