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555168" ["articleid"]=> string(7) "591521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5章" ["content"]=> string(2618) "。

火焰升起,布料卷曲,烧焦的边缘浮现出一行极淡的字——是许萤的笔迹:“你烧不掉我。

因为我活在你的记忆里。”

火光中,我仿佛看见15岁的她,站在火场边缘,笑着,看着父亲的尸体,然后转身,对周叙白说:“哥,我们重生吧。”

我闭上眼,轻声说:“妈,我听见你了。”

“我也听见……未来的我了。”

“这一次,”“我不会再让任何人,替我活着。”

可当我睁开眼——壁炉的灰烬里,红裙的残片,拼成了一个字:“你”。

10 第十章:谁在写信我开始重建“时间信箱”的物理结构。

作为建筑师,我比谁都清楚:信息不会凭空出现。

必须有载体、介质、接收端。

我测绘了整栋梧桐公寓的墙体结构,发现书房位于建筑的共振节点——地下有老式铜管网络,连接废弃电报站,形成天然的低频信号放大器。

而信箱内壁的压电陶瓷片,能将特定频率的脑波振动转化为可读文字。

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量子记忆共振”——当一个人在濒死状态下释放高强度神经电波,若空间结构特殊,这些电波可能被“捕获”,在时间线上形成记忆回响,投射给过去的自己。

也就是说——“未来的我”真的存在过。

她在第一次时间线中,被许萤用药致幻,在意识边缘反复回放“被背叛”的全过程,最终形成“记忆锚点”,通过这栋房子的物理结构,向“过去的自己”发出求救。

可问题来了——如果最初的信是真的,那为什么后来的信,会引导我走向陷阱?

我调出所有信件,做笔迹分析。

前三封:蓝墨水,笔压稳定,字迹清瘦——是我的风格。

第四封起:笔画略重,末尾勾角更锐——是许萤模仿的痕迹。

她发现了信箱的机制。

她读到了“未来的信”。

于是她开始篡改信息流,让“求救”变成“怀疑”,让“逃亡”变成“发疯”,让“我”亲手走进她设计的结局。

可最让我发冷的,是第七封信。

那封写着“谢谢你,我终于自由了”的信——笔迹既不像我,也不像许萤。

它像……两个字迹的重叠。

我忽然想起医院那晚。

我没有吞药。

我五天攒下24粒奥氮平,全倒进了护士的咖啡。

她昏睡的时间,是我唯"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103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