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554398" ["articleid"]=> string(7) "59150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3章" ["content"]=> string(3643) "
夏天还能将就,等他腾出空来,再搞瓦片来盖上,条件有限,只能先这样了。
对面大房那边,郑红武连土坯都没弄,直接用木头架子盖了一个简单的棚子,头顶上全是麦秆,比他这还寒酸。
他只找了一个人帮忙,早上棚子就搭起来了,这会下午找了村里会垒灶的匠人过来垒新灶。
厨房和厕所弄好以后,已经是下午的五点,天气没那么晒了,大家又继续垒剩下的围墙。
郑爱玲突然想起来,他们家分到的那头猪还没有地方安置,还在那边的猪圈里呢。
也怪这两天太忙,忘记了。
她也是听到对面郑红武在喂猪,才想起来这一茬。
这两头猪是她一直在喂,每天出去割草,她可不想便宜了大房。
于是现在工程量又增加了,还要搭个猪圈,不过这事儿倒是简单,猪圈不像人住的那么麻烦。
土坯不够了,郑爱国又去买了两千块土坯回来,才堪堪够用。
临时在厕所旁边加个小猪圈。
在场每个人都充满了热情和活力,他们好似有用不完的力气,全身心地投入,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
有的人大声呼喊着口号,有的人默默地埋头苦干,专注于自己手里的活儿。
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没有人停下休息,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成就感。
郑爱国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了,这是一个人情味儿很浓的时代。
买了土坯回来,剩下的活儿交给大家,郑爱国开始准备做晚餐了。
郑爱玲已经把菜收拾的差不多,只等他来操刀。
“玲儿,你把咱俩的壶拿上,去村口王大力家打三斤高粱酒回来。”郑爱国从兜里掏了三块钱给郑爱玲。
王家是几十年前从外地逃荒过来安家的,他们家有祖传酿高粱酒的手艺,村里谁家有事要用酒,都上他家去打酒。
他家的酒拿到外头卖是一块五一斤,卖给村里人只收个成本价一块钱。
郑爱玲高高兴兴的去了。
晚上的主菜是牛蛙。
这玩意儿,会收拾的人,弄起来倒也简单。
左手握住牛蛙躯干进行固定,右手拿刀在牛蛙枕骨大孔处快速切断脊髓,快速放血,这样能最大程度保证肉质鲜嫩。
放血后,用剪刀剪开牛蛙腹部,小心取出内脏,避开胆囊,防止胆汁污染肉质。
把处理好的牛蛙冲洗干净,清理干净腹腔内的血块和皮肤表面的黏液。
再用盐水泡上备用就可以了。
三十五只牛蛙,郑爱国只花了半个小时就处理完了,平均每只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速度很快。
这一盆新鲜牛蛙,他准备用来做一道水煮牛蛙。
一共十个人,每人可以分到三四只。
除了主菜,还有响油鳝丝,油炸小河虾,红烧鲤鱼。
鲤鱼是下的笼子里收获的那条大鱼。
另外素菜有韭菜盒子,鱼香茄子,油炸花生米,拍黄瓜,丝瓜鸡蛋汤。
八菜一汤,量都做大一些,再焖上一锅米饭,足够大家吃了。
备好菜,郑爱国准备开动了。
郑爱玲也打酒回来了,刚好给他打下手。
一锅油,炸了花生,又炸小河虾,再炸韭菜盒子,最后炸茄子,把需要炸的菜都先预处理好。
剩下的就按部就班的开始做了。
第一道菜,水煮牛蛙。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101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