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500097"
["articleid"]=>
string(7) "5903978"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516) "un,你为什么这么倔?”
他答:“因为中国需要一支会打仗的兵,而我得先学会怎么站起来。”
军校的冬天来得又急又狠。
清晨六点,操场结着薄冰,呼出的白气在胡须上结霜。
负重二十磅急行军五公里,孙立人跑到最后一公里时,肺像被塞进火炭,腿却机械地向前甩。
终点线前,他听见身后麦克的喘息声逼近,忽地用尽最后一口气冲刺,领先两肩撞线。
巴克上尉在成绩单上写下:“Sun—excellent endurance, quiet killer.”那晚,孙立人用铅笔在日记里写:“忍耐不是麻木,是把火压在灰里烧。”
春假,他独自去波士顿找清华学长侯德榜。
侯德榜带他参观MIT实验室,试管里蓝色液体冒泡,像缩小版的黄海。
夜里,两人在查尔斯河桥头喝啤酒,河面映着万家灯火。
侯德榜说:“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你手里拿的是枪,我手里拿的是试管,其实是同一条船。”
孙立人把啤酒瓶往栏杆上一磕:“船要有龙骨,也要有炮。
龙骨是你们的钢,炮是我的兵。”
瓶口泡沫涌出,像一场无声的海战。
大二那年,学校组织赴马里兰州诺福克海军基地见习。
烈日下,十二英寸舰炮缓缓转动,炮口像黑洞。
上尉讲解弹道计算,孙立人举手问:“如果敌舰以二十节速度横向机动,我舰以十五节追击,射角修正系数应取多少?”
上尉愣住,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公式,回头冲他竖起大拇指。
当晚,他把公式抄进笔记本,旁边用中文批注:“敌快我慢,须以机动补差距;敌慢我快,则应以火力补差距。
治国亦如是。”
军校最后一次野营拉练,全程七十五公里,跨河、穿林、夜袭。
孙立人所在班担任假想敌,他反穿雨衣,把钢盔涂成黑泥色,带两名同学潜伏在沼泽边缘。
凌晨两点,主攻连进入伏击圈,孙立人先放一枪,随后全班以手电光为信号,左右夹击,十分钟内“全歼”对方。
演练结束,裁判组宣布蓝方胜,巴克上尉拍着他的肩:“你不只懂战术,还懂人心。”
孙立人咧嘴一笑,露出被泥巴糊黑的牙齿:“人心,才是最大的火力。”
毕业前夜,全班聚在营房后"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85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