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470706"
["articleid"]=>
string(7) "58991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512) "小伙子每天傍晚都会来,比王爷爷来得早,五点就到了,先去灶台跟李叔打个招呼,有时会带些菜——都是王爷爷以前常给赵奶奶带的,老刘家的糖糕,街口张婶的酱萝卜,偶尔还会拎只卤鸡,说是“爷爷说奶奶爱吃鸡翅膀”。
他还是给赵奶奶讲故事,只是不再只讲王爷爷的事,开始讲赵奶奶自己。
讲她年轻时在检验科,总能从一堆零件里挑出最细的毛病,师傅总夸她“眼比游标卡尺还准”;讲她当年偷偷给西北寄包裹,塞了件自己织的毛衣,怕王爷爷冻着,织得又厚又沉,邮局的人说超重,她就拆了袖口的线,愣是减了半两;讲她五十岁那年生了场病,王爷爷笨手笨脚给她梳头,把头发梳掉了好几绺,她笑着骂他“手比机床还糙”。
赵奶奶听着,话渐渐多了。
有时会接一句“不是半两,是三钱”,有时会皱着眉说“他梳头时拽我辫子了”,虽然还是没叫出“德福”,却不再问“你是谁”,只是每天坐下来,就往门口望一眼,等小伙子把笔记本翻开。
小馆里的客人也都熟了。
每天傍晚,靠窗的位置总空着,张婶带孙子来,会让孩子给赵奶奶递块糖;卖菜的老周路过,会把最新鲜的菠菜给李叔,说“给赵奶奶做菠菜粥”;就连隔壁修鞋的老王,也总在五点多收摊,拐进小馆坐会儿,听小伙子讲两句,再叹口气说“王德福这老东西,当年抢我焊枪用,现在倒让孙子替他还债”。
日子像小锅灶上的粥,慢慢熬着,温吞却扎实。
赵奶奶眼里的雾散得越来越多,有时会自己翻笔记本,翻到1970年那页,指着“秀莲”两个字,对小伙子说“这字丑”——那是王爷爷写的,旁边赵奶奶的批注确实比它清秀得多。
变故是在初冬来的。
那天刮着北风,槐树叶落得精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
小伙子来的时候,眼睛红红的,手里除了笔记本,还多了个旧布包,是王爷爷以前总拎着的那个。
“小雅,李叔。”
他把布包放在桌上,声音有点哑,“我爷……走的时候,攥着这个包,没松手。”
李叔正炒着菜,闻言手顿了顿,锅铲“当”地碰在锅沿上。
我心里一沉,看着那布包——拉链坏了,用根蓝布条系着,"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776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