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442078" ["articleid"]=> string(7) "589411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471) "重构、束缚·羽化。

灵感碎片在脑海中疯狂碰撞,带着一种近乎自虐的兴奋。

那些被撕碎的稿纸……被否定的过去……禁锢的七年……不破不立!

为什么不能将“破败”本身作为新生的起点?

将非遗技艺中那些濒临失传的、被视为“陈旧”的脆弱部分,用最前沿的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解构、放大、甚至“破坏性”地重组,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处,构建一种从毁灭中诞生的、震撼人心的美感?

当讨论陷入僵局,一个负责概念设计的男声带着明显的不耐烦提出一个保守方案时,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按下了发言键。

06虚拟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似乎都聚焦到了我这个新出现的、带着“观察期”后缀的 ID 上。

“打断一下。”

我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带着熬夜的沙哑,却异常清晰稳定,“我认为我们可能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将传统与未来视为需要平衡甚至妥协的对立面。

为什么不尝试……让毁灭本身成为共生的桥梁?”

我快速共享了我的脑图核心概念。

当涅槃、灰烬·新生、裂痕·重构、束缚·羽化这几个关键词和它们之间凌厉的连线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我清晰地看到,一直没什么表情的沈聿,眉梢几不可察地挑动了一下。

他身体微微前倾,那双深海般的眼睛透过屏幕,牢牢锁定了我。

“具体。”

他只吐出一个词,声音不高,却让整个虚拟空间的气压都低了几分。

我深吸一口气,语速加快,思维在巨大的压力下反而异常活跃:“以濒临失传的点翠工艺为例。

我们不再追求复原其完整的、完美的形态。

而是通过高精度扫描其残片,捕捉其结构在物理应力下的微观裂痕、金属胎骨锈蚀的肌理、羽毛在岁月中褪色剥落的轨迹……这些衰败的数据,就是我们的核心素材!”

我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划动,仿佛抓住了那些无形的数据流。

“利用参数化算法,将这些裂痕、锈蚀、剥落的形态进行数学建模,赋予其生长的逻辑!

让裂痕在虚拟空间里如藤蔓般疯狂蔓延、交错,形成全新的、充满破碎美感的骨架"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716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