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404977" ["articleid"]=> string(7) "588752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375) "凿凿指控她与竞争对手高管“眉来眼去”、甚至说她偷窃公司机密文件的可怕猜疑。

“……他说我递给他的咖啡温度不对,是存心想烫死他……他把我辛苦做了三天的方案全扔到我脸上,说垃圾都不如……他说他看到我和王总监在茶水间说了超过两分钟的话,一定是在出卖公司……”茜茜的字迹在最后几页变得凌乱不堪,如同濒死蝴蝶的挣扎,“他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是我?

他看我的眼神……像在看一个必须被清除的病毒……我好怕……”笔记本旁边,摊开着一本厚重的《DSM-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翻到了“间歇性暴怒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章节。

书页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我的批注和分析。

而占据最大空间的,是我自己建立的《陆绍廷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档案》。

这份电子档案庞大、冰冷、精确得令人窒息。

档案按照日期、时间、地点、情境、具体行为、持续时间、强度、诱发因素、可能诊断指向、证据编号(音频/视频)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得如同法医的尸检报告。

日期:XX月XX日,上午10:15地点:A会议室情境:听取市场部季度报告,因PPT中一个数据来源标注不够清晰(非核心数据)。

行为:突然暴起,将整杯滚烫茶水泼向市场部总监(造成二度烫伤),掀翻会议桌,将笔记本电脑砸向墙壁(完全损毁),持续咆哮辱骂约7分钟。

强度:极高(物理攻击、财产破坏)。

诱发因素:极小的工作瑕疵(非直接针对其个人)。

诊断指向:间歇性暴怒障碍(IED)核心症状,符合“对微小挑衅的过度攻击性反应”。

证据编号:AUD-1023,VID-1023(隐藏摄像头)。

日期:XX月XX日,下午3:40地点:总裁办公室行为:反复检查办公室内隐蔽角落、文件柜缝隙、花盆底部,声称发现“微型窃听设备”。

命令安保部门彻查所有高管办公室及通讯记录。

强度:中度(非攻击性,但严重影响工作秩序)。

诱发因素:无明确外部刺激,可能源于内部焦虑泛化。

诊断指向"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631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