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80433"
["articleid"]=>
string(7) "588297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7章"
["content"]=>
string(2586) "“林警官!
您要抓就抓我吧!
是我破坏了现场!
是我做的蠢事!
跟我妹妹没关系!
她……她真的是不小心!
真的是意外啊!”
这番声泪俱下、逻辑混乱却又情感充沛的自白,将一个关心则乱、情急之下犯下大错的普通人形象演绎到了极致。
那份深入骨髓的自责和懊悔,几乎要溢出屏幕。
直播间的弹幕在经历了短暂的“???”
之后,风向开始微妙地转变:卧槽……这哭得……我都信了……感觉他是真慌了,不像演的……虽然蠢,但好像……真的是为了妹妹?
林组长是不是太敏感了?
对啊,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可不就是瞎搞吗?
林国栋镜片后的眼神依旧锐利,但陈默这番近乎崩溃的表演,以及他话语中透露出的那种底层逻辑——一个完全不懂刑侦的普通人,在极度恐慌下基于最朴素认知(水洗、消毒、擦掉、藏起)做出的“补救”——确实构成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他沉默着,目光再次扫过现场:被污染得无法提取有效生物证据的血迹区域;那把被油污和食物残渣包裹、难以检测关键痕迹的凶器;撒在“尸体”周围、如同儿戏般的伪装物;以及陈默自己留下的、指向他“破坏行为”的脚印和擦拭痕。
所有的物理证据,都完美地印证了陈默的供词——一个后来介入的、慌乱且愚蠢的破坏者。
而沈清的供词,关于争执、推搡、意外撞击致死,虽然简单,却与现场发现的茶几角这一“凶器”吻合,也解释了冲突的起因。
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直接、有力、未被污染的证据能指向沈清是“蓄意谋杀”。
过失?
意外?
在证据链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这似乎成了唯一合理的解释。
林国栋的眉头紧紧锁着,这是他职业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局面。
一个被破坏得如此彻底、如此“低劣”的现场,反而成了嫌疑人最好的保护伞。
他感觉像是陷入了一团粘稠的迷雾,有力无处使。
他看向分析师小周。
小周微微摇头,低声道:“沈清的情绪和叙述一致性很高,对哥哥行为的懊悔非常真实。
陈默的反应……虽然激动,但符合一个‘自知犯错、急于承担责任’的心理状态。”
林国栋又看向法医和痕"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568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