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66500" ["articleid"]=> string(7) "587985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817) "
每一个论点,都由李卫民院长亲自推敲其逻辑闭环。
最终,这份凝聚了三人心血,更本质上是碾压了整个时代科技的论文,没有投向任何一家追求国际影响因子的海外期刊。
它的归宿,是《华夏科学》。
国内最顶尖,也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圣殿。
论文发表的流程被极限压缩,当编辑部收到这份署名“何宇、钱立群、李卫民”的稿件时,整个部门都为之震动。
在确认了钱、李二老的身份后,主编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将其列为当期最高优先级,以最快速度刊发。
论文面世的瞬间,一场无声的剧烈地震,自学术界的中心,猛然扩散至整个华夏的能源界与航天界。
……
燕京,西郊,华夏航天总局。
凌晨三点。
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深沉的寂静之中,唯有几颗寥落的星辰在天幕上闪烁。
一阵急促刺耳的电话铃声,划破了总设计师办公室配套休息室内的宁静。
孙建国猛地从浅眠中惊醒,心脏骤然一紧。
作为国家“月球基地”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位年近古稀的工程院院士,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而这个加密线路的专属铃声,只代表一种情况——十万火急。
他几乎是翻身下床,抓起电话,声音因刚睡醒而带着一丝沙哑的威严。
“说。”
电话那头,是他首席助理颤抖且急促的声音。
“总师……《华夏科学》……一篇论文!您必须立刻看一下!最高权限,已经发到您的加密邮箱!”
孙建国眉头紧锁,心中的不安瞬间被放到了最大。
是项目出了什么重大纰漏?还是国际上发生了什么技术突变?
他来不及多想,挂断电话,快步走进书房。拧开台灯,昏黄的光线照亮了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和疲惫的面容。
为了基地能源自给和环境内循环的难题,他已经连续熬了半个多月,每一根神经都紧绷到了极限。
戴上老花镜,他点开平板电脑,打开了那封被标记为“最高紧急”的邮件附件。
《论高效能源循环生态穹顶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一个很长的标题。
孙建国起初只是带着审阅的惯性,目光扫过摘要。
然而,仅仅几秒钟后,他的呼吸便停滞了。
“闭环大气再生系统……氧气理论转化效率98.7%……”
“多源智能电网……月表极端温差下的能源稳定输出模型……”
这些字眼,每一个都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坎上!
不可能!
这是孙建国的第一个念头。
他所领导的团队,耗费了无数资源,联合了国内最顶尖的数个研究所,目前大气再生系统的转化率,堪堪摸到85%的门槛,每提升0.1个百分点,都需要付出天文数字般的代价。
至于月表极端低温下的能源稳定性,更是悬在整个“月球基地”项目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所有噩梦的根源。
可这篇论文……它竟敢声称完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荒谬!
孙建国压下心头的震动,手指划动屏幕,开始一字一句地,从头审阅这篇长达百页的论文。
从理论基础,到数学建模,再到材料科学的应用,最后是模拟实验的庞大数据集……
书房里,只剩下他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窗外的天色,由墨黑转为深蓝,再渐渐泛起鱼肚白。
当孙建国终于看到论文的最后一页时,他整个人僵在了座位上,仿佛一尊石化的雕像。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505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