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66494" ["articleid"]=> string(7) "587985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6章" ["content"]=> string(3666) "
他站起身,没有立刻回答问题,而是从角落的饮水机上接了一杯热水,亲手递到了李卫民面前。
“李老,外面冷,先坐下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热气氤氲,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李卫民接过那只朴素的纸杯,指尖传来的一点温度,让他紧绷的身体有了一丝松弛。
他被何宇请到了唯一的另一张椅子上。
集装箱的空间太过狭小,两人的膝盖几乎要碰到一起。
何宇也坐了下来,没有回到电脑前,而是将身体转向李卫民,目光平视着这位老人布满沟壑的脸庞。
“李老,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
何宇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
“生态保护不应该是被动的防守,而应该是主动的创造。”
一句话,让李卫民端着水杯的手,停在了半空。
主动的……创造?
这个词汇,对他而言,是如此的陌生。
接下来,这场发生在简陋集装箱里的谈话,彻底颠覆了李卫民过去六十多年的人生。
两人彻夜长谈。
何宇没有使用任何专业术语,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将一个宏大到不可思议的未来图景,徐徐展开。
从生态建筑的能量正循环,谈到城市规划的零废弃网格。
从单一物种的保护,谈到跨区域生态廊道的构建。
从被动式的污染过滤,谈到可再生能源的闭环式利用。
李卫民一开始还能用自己本子上的笔,飞快地记下一些关键词。
可越到后面,他记录的速度就越慢,最后,他握着笔的手,彻底僵住了。
他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那些经验、那些数据、那些奋斗了几十年才总结出的治理方案,在何宇描绘的蓝图面前,显得如此笨拙,如此……苍白无力。
何宇的知识储备,根本不像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他谈论地热能源的转换效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他分析城市风道的模型,仿佛亲手设计过上百个城市;
他讲解生物菌群对水体的净化逻辑,其深度甚至超过了李卫民认识的任何一位微生物专家。
那不是知识的渊博,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认知。
仿佛他不是在推演,而是在陈述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李卫民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当代的大学生对话,而是在接受一个来自未来的文明,对他所处时代的降维打击。
窗外的夜色,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始泛起一丝鱼肚白。
集装箱内,那盏节能灯的光,在晨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疲惫。
“我这一辈子,都在和污染作斗争。”
长久的沉默后,李卫民终于再次开口,声音里充满了无法掩饰的沙哑。
他垂下眼睑,看着自己那双布满老年斑和厚茧的手。
这双手,曾经在无数份治理文件上签过字,曾经在勘探现场捧起过被污染的泥土,曾经在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后,无力地垂下。
“这里堵个漏,那里修个补,就像一个永远也治不好的病人,我只是个勉强能让他多喘几口气的蹩脚医生。”
他长长地叹出一口气,那口气息里,带走了他身上最后的一点力气。
“疲于奔命,却始终收效甚微。”
这位为国家环保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在这一刻,眼中流露出的,是英雄迟暮般的疲惫与深刻的无奈。
何宇静静地看着他。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505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