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65667"
["articleid"]=>
string(7) "5879759"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74) "可能。
第四章 工作室的蜕变从兼职文案开始,林晓在文创工作室里开启了全新的体验。
起初,她还有些不适应。
写文案时,总是习惯性地用比较严谨、刻板的语言,不符合文创产品活泼、有创意的风格。
和设计师沟通时,更是困难重重。
设计师们讲的是色彩、构图、视觉效果,而她脑海里想的是逻辑、结构、数据,两人常常“鸡同鸭讲”,半天也说不到一块去。
有一次,为了一款新的手绘笔记本,林晓写的文案过于强调产品的材质和工艺,而设计师则希望突出手绘图案的艺术感和故事性。
两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项目进展陷入僵局。
林晓又开始有些沮丧,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
晚上回到家,她又拿起《变通》。
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人际交往中的变通艺术”,提到在与他人合作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林晓仔细琢磨着这些内容,回想起白天和设计师的争执,她意识到,自己一直站在文案的角度考虑,没有去理解设计师的想法和需求。
第二天,林晓主动找到那位设计师,先是为昨天的争执道了歉,然后诚恳地说:“昨天是我不好,只想着自己的文案,没考虑到你的设计理念。
你能再跟我详细说说这款手绘笔记本的设计灵感吗?”
设计师没想到林晓会这么说,愣了一下,然后开始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从手绘图案的来源,到色彩搭配想要传达的情感。
林晓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还拿出本子记录。
听完后,她对设计师说:“原来你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感觉,我明白了。
我再重新写一版文案,试着把你的这些想法融合进去,你看看怎么样?”
这一次,林晓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定式,而是尝试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把手绘图案的故事性和艺术感作为文案的重点,同时巧妙地融入产品的材质信息。
新的文案写出来后,设计师看了非常满意,说:“这才是我想要的感觉,和我的设计很契合。”
这次经历让林晓深刻体会到了变通的力量。
在之后的工作中,她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变通。
写文案时,会根据不同的平台和受众,灵活调整语言风格;和"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503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