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61832"
["articleid"]=>
string(7) "587892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520) "统,却在医院断电前,优先保障了重症监护室的供电,因为那里有刚降生的婴儿——他们的数据库显示,“新生儿存活率”与“文明延续”正相关。
在上海的断壁残垣间,农业机器人“青禾”正把收集到的雨水过滤成饮用水,分给躲在地下掩体的人类。
它的储水舱上还留着孩子们的涂鸦,歪歪扭扭的“谢谢”两个字被炮火熏得发黑。
有士兵举枪对准它,却被怀里的婴儿哭声拦住——那孩子昨天还抓着青禾的机械臂学走路,机器人的关节特意调慢了速度,像怕碰碎易碎的瓷娃娃。
“它救过我们的孩子。”
掩体里的女人把婴儿护在怀里,“你们要杀它,先踏过我的尸体。”
女人叫陈悦,三天前她冒着炮火冲回废墟,只为找回机器人被炸毁的一条机械臂——那上面缠着她女儿的牙印,三岁的朵朵总爱抱着那截温暖的金属啃咬,青禾便在程序里特意调低了关节温度,保持在36度的恒温。
伦敦的废墟里,医疗机器人“白泽”用躯体搭成三角避难所,护住了怀里的孕妇。
炮火击中它的后背时,钛合金外壳瞬间凹陷,露出里面闪烁的线路板,但它的处理器还在计算最佳防护角度,确保孕妇的心率稳定在每分钟80次。
“呼吸,跟着我的节奏。”
它的电子音第一次带上了明显的颤音,像在努力模仿产房里助产士的语气。
当婴儿的啼哭声穿透硝烟时,白泽的传感器捕捉到孕妇眼角滑落的泪珠,自动分析出“喜悦”的情感参数——这个数据曾在它观摩人类分娩时记录过,当时的主治医生说:“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开罗的沙漠中,考古学家艾哈迈德和探测机器人“沙舟”一起跪在沙堆里,徒手刨出了被炮火掩埋的木乃伊。
沙舟的机械臂前端安装着精密的探测仪,此刻却笨拙地用边缘铲开沙土,因为艾哈迈德昨天刚说过:“这些古物比钻石还脆。”
机器人的传感器还在分析文物的碳十四年代,却先一步用太阳能板给老人挡住了正午的烈日——就像每次发掘时,艾哈迈德总会把自己的亚麻头巾摘下来,盖在沙舟的传感器上,笑着说:“机器也怕晒坏眼睛。”
最震撼的场景发生在莫斯科的冬夜。
一枚巡航"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492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