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51669" ["articleid"]=> string(7) "587715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1章" ["content"]=> string(2552) "信公式,太相信外力可以替她把一切都收拾干净。

她没想到,我准备的,不是单点反击,而是一张网。

第一条——把恒骋的现金链从外部掐紧。

我静悄悄地用资金池操作购买了恒骋几个短期承兑和一家与恒骋有关的应收账款的尾部权利。

方式简单:业内有个老规则,很多大公司为了做市面关系,会把应收账款抵押给中古的资金方,那些票据流通性弱但法律有效。

我拿出了一点“看得见的现金”去换取这些票据的处置权,合同里有一句看不大的条款:在债务逾期时,票据可向企业要求提前兑付或转股。

这是个小条款,我生搬硬套,但正好卡在恒骋一笔即将到期的流动性窗口上。

第二条——把恒骋在行业里的“信誉弹药”拆光。

我把之前保全的聊天记录、翻墙夜弄事的视频,以及恒骋与周景那些马甲账号的对话,整理成可核验的证据包,交给了我早就联系好的行业第三方审计机构和一位愿意实名出面的媒体记者。

不是要把人搞臭,而是把他们在说谎时赖以为生的“信息差”拆掉。

媒体和审计机构一拍板,几天内就把“恒骋有组织放话、操纵舆论、涉嫌违规关联交易”的事实点放上桌面。

舆论像潮水,先是舔舐他们光鲜的边缘,再是撕裂。

第三条——让监管出面。

行业监管不是独裁者,监管部门尤其怕负面新闻与未披露风险。

审计报告递上去,媒体刊出一篇中立但条理清晰的深度报道,次日,监管就“被动”介入了。

恒骋的几个大客户被叫去核对合规记录,贷款行被要求做尽职调查,北辰资本开始在后台翻白眼:他们资金不能轻易动用,审查的周期意味着签约窗口流失。

很快,恒骋在两个小时内丢失了两笔预期注资,现金链开始出现裂痕。

我并不着急扑上去。

我让团队在暗处做一件事:把恒骋董事会里那些可能变节的中小股东、券商托管人一一找到,递上我们手中那份“债权转股意向”,并说明一个事实——恒骋若违反信息披露和合规,监管有权限做出风险处置,届时这家公司估值会被按严重折价处理。

换言之,若他们现在把一部分债权转给我们,能将损失最小化;若不转,监管与司法连续"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464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