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31651" ["articleid"]=> string(7) "587357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3章" ["content"]=> string(2640) "说:“不是我。

但那张纸……每次我试图丢掉,它都会回到我枕头边。”

临走前他看着我说:“你不是第一个写这封信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你也许是第一个知道自己在写它的人。”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接下来的每一次书写,可能都是在为下一位“写信人”铺路。

那晚我回到家,想起他说的那段话。

我打开知乎主页,尝试登录旧备份号,系统却提示:“该账号非本人注册,操作异常。”

界面背景变成深灰色,中央浮现一句提示:“你正在使用非授权视角,请归还内容。”

我的手指悬在键盘上,动弹不得。

此时,手机突然震动。

是知乎私信,一条陌生小号发来消息:“我们看到你写的了。”

下面附了一张截图:我那篇已经被删掉的知乎贴,竟然在别人的页面重新发布了,标题、内容、配图——一模一样,但作者名却变成了:“信的下一位。”

我颤抖着点开那篇帖子,最底下有条评论:“这不是沈礼写的吗?

他的号不是早就封了?”

而帖子最后,一行红色细字赫然显现:“原作者不详,归属权自动转移。”

我盯着屏幕,忽然明白了:不是我在写那封信。

是信,在用我写它自己。

至此,信与我的关系完成了转换——我不再是创作者,而是它的记录工具。

第七章|不再是自己的人我开始“消失”了。

不是肉体,而是在人类的集体认知中消失。

这是信接管我写作归属权之后的第五天,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它对我“存在感”的直接侵蚀。

从那篇知乎贴被“他人代发”之后,我就意识到事情已经不是“我是否还在写这封信”的问题了——而是,我已经是信的一部分了。

我试图联系朋友。

最初是大学同学,他们的回复很统一:“你是……哪个沈礼?”

甚至有一人直接说:“你是不是我们班的沈池?

我不记得有叫沈礼的。”

我给父母打电话,是我爸接的。

我刚说了句“爸,是我”,他却用客气的语气说:“你打错了吧,我儿子现在在国外读书。”

我挂断电话时,手开始发抖。

我不是错拨,我一直用的就是这个号码。

通讯录里备注的“爸”,忽然变成了“未知联系人”,头像变灰,通话记录清"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393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