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327509" ["articleid"]=> string(7) "5873021" ["chaptername"]=> string(7) "第1章" ["content"]=> string(2550) "山村童忆:成长的底色1966 年,我出生在石门塬村,这是个被群山环抱的地方,犹如隐匿在尘世的世外桃源。

四季更迭,各有景致。

春天,漫山遍野的野杜鹃竞相绽放,好似天边绚丽的云霞飘落人间;夏天,山上绿树成荫,浓郁的绿意宛如天然的屏障,为村庄送来丝丝清凉;金秋时节,枫叶似火、银杏流金,交织成五彩斑斓的画卷;寒冬腊月,雪花纷纷扬扬,给整个世界披上洁白的盛装。

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背后,生活却充满艰辛。

村里大多是历经风雨侵蚀的土坯房,我家那低矮的屋子,在岁月的洗礼下摇摇欲坠。

母亲常念叨,我出生时,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块像样的裹布都找不出,父亲翻遍破旧棉被,才扯下一块勉强包裹我。

那时村里没有专业接生婆,全靠邻居经验丰富的老奶奶帮忙,我才平安降临到这个世界。

到了上学的年纪,石门塬村的学校是由几间旧仓库改造而成。

一年级的教室,墙壁裂缝纵横,像是岁月镌刻的沧桑印记,屋顶瓦片稀疏,阳光透过缝隙洒下,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肆意飞舞。

教室里的桌椅,是村民东拼西凑而来,破旧不堪。

桌子坑洼不平,刻满往届学生的字迹与图案,承载着时光的记忆。

板凳是土坯支起的长木板,坐上去摇摇晃晃,稍不留意就会摔倒,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教室前方的黑板,是刷了黑漆的木板,因长期使用,黑漆脱落,粉笔写字时常打滑,老师写起来颇为费劲。

但就在这简陋的教室里,老师们以知识为火种,用热情作柴薪,为我们点燃了求知的火焰。

教语文的刘老师,常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眼神中透着温和与智慧。

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黑板上书写时,潇洒的字体令我们羡慕不已。

讲课时,他的声音抑扬顿挫,能将枯燥的文字幻化成有趣的故事。

讲“人”字时,他说:“同学们,这一撇一捺就如同人与人相互扶持,唯有团结互助,方能在生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刘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培养,恰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成长的路途。

数学老师张老师,身材高大,表情严肃,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在他"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378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