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68187"
["articleid"]=>
string(7) "586026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9章"
["content"]=>
string(2600) "下,似乎没料到是这样的开场。
他凑过来,指着解题步骤:“这里……老师上课讲的模型和这道题好像不太一样,我套用错了……”他开始解释他的思路,语气从沮丧慢慢转向专注的分析。
我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哦,这里拐了个弯,你没转过来?”
“嗯,这个受力分析确实容易混淆。”
我们花了近一个小时,他讲,我听,偶尔笨拙地问个问题引导他思考(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也听不懂原理)。
他翻出课本和笔记,试图让我理解那个物理模型。
我虽然依旧懵懂,但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挫败感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重新梳理思路的专注和一点点豁然开朗的亮光。
最后,他长舒一口气:“爸,我好像知道下次碰到这种题该怎么拆解了。”
我放下试卷,看着他:“分数代表的是这次考试的状态,不代表你这个人不行。
重要的是,你找到问题在哪了,而且有办法解决它了,对吧?”
他点点头,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紧张,反而有种被理解后的轻松。
“周末咱们再找点类似题型练练手?”
我提议。
“好!”
他应得干脆。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幸福的答案并非仅仅是其乐融融的欢笑,更在于共同面对风雨时的支撑与理解。
它是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做那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蹲下身来,和他一起看清泥泞,找到前行的路。
这种深度的连接,比任何成功的演讲都更让我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的改变也在朋友圈里引起小小的涟漪。
一次老同学聚会,几个同样事业有成的朋友还在高谈阔论着资本运作、新风口,酒过三巡,话题不免落到孩子身上。
有人抱怨儿子叛逆不服管,有人哀叹女儿跟自己不亲。
当他们习惯性地看向我,期待听到一个更“成功”或更“头疼”的案例时,我分享了我最近的“失败”——陪小远研究一道物理题,结果自己完全没搞懂,但孩子却自己理清了思路。
“老周,你这……有点不像你啊?”
一位同学诧异道,“以前你可是信奉‘结果导向’的标杆。”
我笑了笑,端起茶杯:“以前是,现在觉得,过程里的陪伴和理解,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孩子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无所不"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207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