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68185"
["articleid"]=>
string(7) "586026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7章"
["content"]=>
string(2586) "久得像是要弥补过往十年所有的缺席。
林薇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我们,眼角微红,嘴角却弯起了一个久违的、舒展的弧度。
那一刻,我知道,我的人生航道,彻底调转了方向。
回到公司,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似乎有了不同的气息。
我看着季度报表上依然亮眼的数字,心中却再无往日的激荡。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勋章,更像是提醒我过往偏执的刻度。
我开始践行王琨老师提到的“幸福产业”理念,从内部做起。
我召集管理层,不再是下达冰冷的指令,而是分享我的感悟——关于家庭,关于能量,关于真正驱动人的核心。
我宣布了几项改变:取消不必要的周末加班,设立“家庭关怀日”(每月半天带薪假用于处理家庭事务),鼓励弹性工作制,尤其对有年幼子女或需要照顾老人的员工。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我能清晰地捕捉到那些熟悉面孔上的惊愕、困惑,还有一丝……难以置信的微光。
那位为了接送孩子总是行色匆匆的女会计,张了张嘴,眼眶瞬间红了。
阻力并非没有。
几个跟随我多年、信奉“狼性文化”的老部下私下找我:“周总,这样会不会太松了?
业绩下滑怎么办?”
我拍拍他们的肩,没有长篇大论,只是说:“试试看。
把人当人看,也许会有惊喜。”
我学着“能量时光”里教的沟通方式,不再只问结果,开始关心过程,关心他们的想法,甚至偶尔聊聊他们的家人。
起初是生硬的,像刚学步的孩子,但那份真诚,似乎能被感知。
改变是缓慢的,却如春雨般浸润。
市场部的小张,那个曾因家庭琐事影响工作被我严厉批评过的年轻人,在家庭关怀日陪生病的母亲去医院后,主动加班到深夜,完成了一个原本以为会延误的方案,创意远超以往。
他发邮件给我时,附带了一句:“周总,谢谢您给的时间,我妈好多了,我心里也踏实,干活特别有劲儿。”
这句话,比任何奖金都更让我感到一种踏实的成就感。
团队的协作氛围在微妙地变化,抱怨少了,主动补位的多了。
冰冷的KPI数字后面,开始有了活生生的“人”的温度。
我意识到,所谓“幸福产业”,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它始于对个体需求"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20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