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65029" ["articleid"]=> string(7) "5859516"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632) "提婚礼,也不提林芷,我只讲“同款”的心理学与营销学,讲“为什么两个相似的物件会被公众读作暧昧”。

我把婚礼上的同款耳环作为匿名案例,列了四个可能的错误源:物流混放、品牌误投、婚庆团队摆放错误、刻意营造话题。

文章最后一句写:“当我们把所有误会都归因于‘人品’,我们就丢失了系统里的漏洞。”

文章发出不到两小时,阅读十万+,评论里同时出现两种声音:一边是“理中客滚”,一边是“终于有人讲流程”。

我没有回任何一条评论,只盯着后台的IP来源和转发链路——其中一条转发来自“澜周财经”。

沈砚给我发了个“好看”。

我回:“还早。”

第二天,我去了婚庆公司。

前台小姐姐看见我,表情像在看一个开启困难模式的NPC。

“找你们总监。”

我说。

她打了内线,一个穿浅灰西装的男人出来,名牌上写着:程序。

姓程名序,像一本书的开头。

“苏小姐。”

他伸手,职业微笑,“有什么可以帮你?”

“耳环。”

我把打印的清单放到他面前,“品牌物流显示,定制耳环在6月19日送达新娘房间,签收人:LinZhi。

伴娘耳饰在6月20日送达婚庆仓库,签收人:ChengXu。

请问,为什么我在伴娘盒里拿到的是新娘耳环?”

他的微笑薄了一层:“我们只负责按清单摆放。”

“摆放记录给我一份。”

“这涉及客户隐私。”

“我是客户。”

我看着他,“新娘的闺蜜。”

他的眼睛在我脸上停了一秒,像是确认了什么:“你还是把律师带来吧。”

“我不喜欢律师。”

我说,“我喜欢录音笔。”

我把录音笔摆在桌上。

他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点真实的不耐:“苏小姐,你是在暗示我们动了货?”

“我没有暗示。”

我说,“我是在提醒你——这件事迟早要给公众一个说法。

而你们,专业团队,是最容易被定罪的那个环节。”

他沉默了半分钟,忽然笑了一下:“你比我以为的要难缠。

这样吧,我让人把摆放的监控调出来,你看看是不是你说的‘误放’。”

监控室的光冷得像医院。

我们盯着屏幕看那天的布场,时间线一格一格往前,我看见自己在镜头里经过,拎"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197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