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48107"
["articleid"]=>
string(7) "585609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62) "塔:甜蜜的镣铐与冰冷的怀疑所谓的“筑塔”,本质上就是高级血汗工厂。
戴上头盔,意识被锁定在虚拟空间,完成无穷无尽的任务:识别模糊不清的医疗影像(官方宣称是训练AI诊断)、给海量文本打情感标签(说是构建AI同理心)、完成枯燥到令人发指的拼图和记忆测试(锻炼AI模式识别)……每一个任务完成,系统会根据“贡献的脑电波数据质量”,给我的虚拟塔楼添一块“量子水晶”。
塔层越高,每天分到的“灵币”就越多。
灵币,是这个虚拟国度的硬通货,可以1:1兑换现实货币。
最初的日子,被一种虚幻的充实感填满。
看着屏幕上代表我的“默之塔”从地基一点点垒起,账户里灵币缓慢但确实在增长,头盔带来的眩晕和太阳穴的刺痛似乎都能忍受。
林玥更是像打了鸡血,她总是群里最活跃的那个,分享“高效任务攻略”,鼓励大家坚持。
“默哥,快看!
我的‘玥之塔’突破50层了!
系统奖励了双倍灵币!”
她在私聊频道兴奋地嚷嚷,“等我的塔够高了,产生的‘治愈能量’就能帮到第一批病人了!”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纯粹的希望。
我揉着酸涩的眼睛,看着自己刚爬上30层的塔,发了个“大拇指”表情:“厉害!
加油玥光女侠!”
心里却隐隐飘过一丝不安。
那些医疗影像,模糊得连我这个外行都觉得离谱;那些情感标签任务,配的文本怎么看都像是社交媒体上的碎片信息,跟医疗毫不相干。
这种不安在一个深夜被放大。
我熬了个通宵,只为冲击一个限时高收益任务——分析一组极其复杂、不断变形的几何图案(官方说这是训练AI空间思维能力)。
完成后,系统提示:“恭喜!
您的脑电波数据展现出卓越的‘创新发散’潜力,已标记为高价值样本!”
同时奖励了一大笔灵币。
疲惫和金钱的刺激让我暂时忽略了疑虑。
直到第二天,我在一个冷门的“用户行为协议”补充条款里,看到一行小字:“用户授权灵境科技,可将去标识化后的高价值脑电波特征数据,用于合作伙伴的商业模型优化,以共同推进生态繁荣。”
“商业模型优化?”
我皱紧眉头,这不像是搞医疗"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153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