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43835"
["articleid"]=>
string(7) "585528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1章"
["content"]=>
string(2584) "着,笨拙地引导大家,像我和小舟在图书馆里做的那样,去“粘合”那些碎片。
不是简单地打鸡血喊加油,而是陪着他们,一点点去回顾那张让他们痛苦的试卷。
“这次栽在哪个坑里了?
是时间不够,还是某个点完全没理解透?”
“那道把你绕晕的大题,现在静下心看看,突破口在哪里?”
“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有没有办法给自己喊个暂停,换条路试试?”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分享自己掉过的坑和爬出来的经验。
有人会把自己错题的详细思路发上来;有人会推荐某个讲得特别清晰的网课片段;有人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我当时也在这里卡死了,后来发现是忽略了XX条件”。
这种基于共同困境的、具体的交流,带着一种奇异的治愈力量。
当痛苦的根源被清晰地指认出来,而不再是一团模糊的、名为“失败”的庞然大物时,那份压迫感,似乎真的在减弱。
一个昵称叫“被数学诅咒的小透明”的成员,在群里发了一段长长的文字,描述她如何在一道导数大题上耗光了时间导致后面大题崩盘的经历。
下面很快有人回复:“姐妹!
同款掉坑!
我后来发现先跳过去做后面的,最后哪怕用最笨的分类讨论法,也能捞点分!
别死磕!”
另一个说:“推荐你看XX老师的这个解题技巧视频,专治这种绕弯路的题!”
小透明回复了一串流泪的表情:“谢谢你们……感觉……好像找到一点方向了,没那么慌了。”
群公告里,我和小舟加粗了一句话,那是我们基地的核心信条:基地守则第一条:分数可以衡量卷面,但无法丈量你的汗水、你的挣扎、你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修复的不是分数,而是被分数击碎的信心和勇气。
基地像一块奇特的磁石,吸引着那些在分数阴影下感到窒息和孤独的灵魂。
成员在增加,群里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
有人在这里宣泄了情绪后,默默退出去继续战斗;有人找到了学习伙伴,互相督促打卡;也有人像我和小舟一样,从倾诉者变成了倾听者和安慰者。
又是一个深夜。
手机屏幕的光幽幽地映亮了我的脸。
群里依旧热闹。
一个高一的新成员正在倾诉她第一次月考不及格、被"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142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