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43834" ["articleid"]=> string(7) "585528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566) "你是不是废物,一点关系都没有。

你只是……这次考试没发挥好。”

“你爸说的是气话,很伤人,但那不是真相。”

小舟补充道,“真相是,你刷过的题,熬过的夜,都是真实的努力。

它们不会因为一次分数就消失。”

那个哭泣小人的头像安静了片刻。

然后,对话框里出现了一行字:“谢谢……说出来……感觉好一点点了……真的。”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申请入群的消息开始频繁地闪烁。

头像各异,昵称千奇百怪,但验证消息却带着惊人的相似性:“数学月考59,被班主任当众点名,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英语听力崩了,58.5,我爸摔了我的手机。”

“二模理综,离预估线就差1分,感觉天都塌了。”

“幸存者”们从各个角落汇聚而来,像疲惫的归鸟找到了临时的栖木。

群里不再寂静。

它变成了一个24小时都可能有消息闪烁的港湾。

白天,可能冷清一些,大家各自在现实的课堂里挣扎。

但到了夜晚,尤其是大考成绩公布后的深夜,这里就成了一片情绪的海洋。

有人愤怒地控诉着父母只盯着排名的不近人情(“他们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

我考第10名他们只会问为什么不是前五!”

);有人沮丧地倾诉着拼尽全力却收效甚微的无力感(“刷题刷到凌晨两点,成绩出来还是原地踏步,我真的要崩溃了”);有人迷茫地追问着努力的意义(“这样没日没夜地学,到底为了什么?”

);也有人只是单纯地发一串大哭的表情,说一句“我好累啊”,然后收获一排排拥抱和“我们都懂”的安慰。

没有居高临下的指导,没有“你应该如何如何”的说教。

这里只有感同身受的倾听,只有不带评判的接纳,只有同病相怜的取暖。

我和小舟,还有几个最早加入、逐渐活跃起来的成员,成了这个小小基地的“胶带管理员”。

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在有人情绪崩溃、像当初的我们一样恨不得撕碎一切时,递上“电子胶带”——一句“我懂你现在想撕卷子的冲动”,一个拥抱的表情,或者安静地听TA把所有的委屈、愤怒倾倒出来。

在那些情绪的风暴眼渐渐平息之后,我们会尝试"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142960" }